簡便計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用來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可以提高某些運算的速度和正確率。然而,在傳統的簡便計算教學中往往題目機械重復,學生思維固化。鑒于此,小學數學簡便計算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再結合運算律或性質的熟練掌握和技能技巧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簡便計算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一簡便計算教學的現狀
1.教學目標單一化 。傳統的簡便計算僅僅作為一種計算技巧,作用在于對運算律或性質的鞏固運用。因此,這就造成了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側重于簡算技能技巧的訓練,其教學的目標僅僅停留在“知識與技能”的層面上,對于“問題解決”、“數學思考”、“情感與態度”層面不夠重視,甚至多有忽視。教師往往通過大量繁雜的簡便計算題目進行機械重復的練習,以期達到鞏固內化運算律或性質的目的,教學目標常常單一化。
2.運算律的教學與簡便計算教學斷層。運算律或性質的教學和簡便計算的教學是相輔相成的。簡便計算教學是立足于運算律或性質基礎上的算法簡便化的過程,也是對運算律或性質的綜合應用過程,能夠提高學生的應用數學的能力。傳統的簡便計算將運算律和簡便計算孤立起來進行教學,對于運算律或性質一帶而過,更談不上讓學生探索了。然后,不厭其煩地講解例題,讓學生做練習,學生成了計算的奴隸,只是為了簡算而簡算。
3.學生簡算意識淡薄。簡算意識是指面對一個運算問題,能從多個角度,產生多種拓展運算途徑聯想,并靈活、合理選擇簡算方法,獲得運算結果的一種思維方式,是學生自發的行為。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過分地著重于簡算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對于學生簡算意識的培養,于是對于一道可以簡便但又沒作要求的題目,絕大多數學生都會產生不利的思維定勢,按部就班地算下來。對學生來說,這樣的簡便就不是自發的了,只是應付作業和考試的工具罷了,也就失去了簡便計算的意義。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簡便計算教學的策略
1.整合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目標多元化。《數學課程標準》對簡便計算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運算律,能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其實這句話是對簡便計算教學中“知識與技能”和“解決問題”這兩個目標的規定。經歷運算律的探究過程對于每個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在探究的過程中,他們不但知道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為什么”,實現了由“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的轉化。但是,新課程背景下的簡便計算教學還應該注重“數學思考”和“情感態度”的培養,通過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簡便計算帶來的方便之處。只有這樣,我們的簡便計算教學才是豐盈的、飽滿的。
2.運用有效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簡算意識。在實際教學中,要讓技能上升為意識,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引導過程。教學過程中要把簡算意識貫穿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建構一種新型的思維方式,即看到一道四則混合運算后,在沒有“簡便計算”要求提示的前提下,產生多種解決問題的聯想,然后能夠根據題目的特點,自主判斷是否能夠簡算,最后確定最優、最合理的方法,計算出結果。如小數加減法簡便計算教學,出示例題:11.45+77.88+8.55+2.12,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然后板演不同計算方法并提問:①有幾種不同計算方法(產生多種聯想,開拓運算途徑)?②你覺得哪一種計算方法比較簡便?為什么?(選擇合理運算途徑,優化運算過程)學生從實例中感知:簡算方法運用可以避繁就簡,既提高了運算速度,又能提高運算正確率,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簡算的積極情感體驗,為簡算意識形成提供良好的基礎。
3.改變評價方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 “算法多樣化”的同時,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勤于探索算法的“最優化”,讓學生能根據實際選擇適當的簡便方法進行計算,并給予適當的評價,畢竟數學本身是追求優化的。學生思維水平和認知基礎是有差異的。教材或教師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優的,但對于學生而言未必就是喜歡的能接收的。例如,簡便計算16×125時,教師往往強調將125和8結合,這樣能夠湊成1 000,采用16×125=2×(8×125),而有的學生采用16×125=4×(4×125)時,教師認為不對,其實這樣的簡便運算也未嘗不可。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胡集鎮鐘涵小學)
責任編輯: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