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本文就自己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感受較深的幾個側面,粗略談一談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創新嘗試。
一聞樂起舞,激發音樂天賦
當代達爾克羅茲體系的教育觀念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每個孩子其實都是天才音樂家,他們能聽懂每首樂曲,能自由地用身體語言表現音樂作品,用童稚的心靈創作音樂。例如,我在歌唱課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表現空間,讓他們大膽地模仿音樂中的各種生物,演唱時用肢體語言和聲音表現各種動植物。在演唱歌曲的間奏處,請學生編上自己喜愛的動作,愉快地表演,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便開始迸發,有的晃頭,有的拍腿,有的跺腳,有的學小兔跳,有的學小狗叫……在演唱歌曲時用形象的動作邊唱邊跳。這樣的歌唱活動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又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并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習歌曲。讓學生獲得音樂美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歡愉,有利于使歌曲教學充滿生命力。
二積極實踐,展現創作才華
創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學生仔細聆聽音樂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理解用各種顏色或粗或細輕或重等各種線條來創作圖畫。用各種肢體語言或柔或剛或快或慢等動作來表現樂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用各種樂器采用不同的節奏為樂曲配樂,豐富樂曲的內容。這些創作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又培養了團隊精神。
例如,在教唱《我有一只小羊羔》時,當學生唱會了歌曲后,我便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根據《我有一只小羊羔》的曲調創編歌詞。經過小組討論后,有的學生將歌名改為《我有一只小黃狗》:我有一只小黃狗,小黃狗,小黃狗,看見壞人汪汪叫呀,本呀本領大!有的學生創作的卻是《我有一只小花貓》《我有一個好朋友》,等等。學生唱著自己改編的歌曲,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一個學生唱完自編歌詞的歌曲后,其他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創編的歌詞唱給老師和同學們聽。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個個興趣盎然,連平時怕羞、膽小的學生也變得積極了。盡管音樂課在學生的喜悅中畫上了句號,但學生的創作欲望還會在課后得到延伸和發展,我也在組織和參與中分享了學生的成功和快樂。
三大膽續編,延伸故事情節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作過這樣精彩的描述:“音樂—想象—幻想—童話—創造,這便是兒童所走過的發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在小學階段,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采用講故事的形式,讓他們一邊聽音樂,一邊聽故事。這樣更能激起學生的豐富想象,從中獲得思想情感上的教育和管弦樂隊的豐富知識。音樂教材中有很多曲子或歌曲都是有情節的。如《龜兔賽跑》《井底的小青蛙》等。在欣賞完歌曲以后,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當作曲家、作詞家,還可以來表演自己編的故事。不少學生通過欣賞課后的創作,創編了《龜兔再賽跑》《跳出井底的小青蛙》等全新的欣賞曲和音樂劇,這樣的音樂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在愉快、輕松、平等中感受到了音樂的美,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
四自制樂器,體驗創造樂趣
器樂學習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器樂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改變了音樂教學的面貌。器樂的演奏對于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表達和創造能力及豐富情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每位學生都能動手探索、親身體驗。教師要充分利用孩子們手中的各種學具、打擊樂器、筷子、飲料瓶、黃豆、沙子、塑料袋、鑰匙串、紙等可以發出聲響的物品,引導學生制作樂器。如學生帶來的自制的打擊樂器有:沙錘(飲料易拉罐裝小石子)、三角鐵(廢鋼棒制)、碰鈴(廢車鈴制)、雙響筒、大小板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聲音的高低、強弱、音色等基本特性,將旋律、節奏、力度、音色、調式調性等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邏輯形式加以變化發展,以此來表達人的內心情感和客觀世界,讓音樂創造有效地貫穿于課堂的每一教學環節。
在小學階段開展音樂創造活動,能夠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發展學生的藝術修養與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氣質性格、興趣愛好等因材施教,開放音樂課堂,努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獨特創造性,強化他們的音樂創造個性。讓每個孩子通過創造性的音樂教學,學會感受美、發現美繼、創造美。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少年宮)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