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要“課程內容的學習須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十分重視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并把“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作為課程總體目標的內容,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把數學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起來,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關注實踐應用知識的過程,不斷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通過實踐應用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感受數學的價值。
1.注重生活實踐,發現數學問題。實踐是檢驗問題、發現問題的唯一標準。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生活實踐,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探究問題時,教師不必將問題主動提出,而應發揮好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讓學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去實踐,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其實就是我們要解決的一些問題。例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一課時,可以事先讓學生測量課本、橡皮等一些物體的長度,學生量著、量著就會發現:用已經學過的厘米作為長度單位來測量顯得不夠精確,怎么辦呢?肯定需要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接著再讓學生試著測量一本數學本子的厚度,學生會發現本子的厚度連1厘米都不足,這時教師就可以適時揭示出所要學習的新知識:毫米。
2.尋找生活實例,驗證數學規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發現,有很多的數學規則和定律的產生無不體現數學家們的智慧和汗水。為了體驗這些數學規律的存在價值,我們可以在學生學習某個數學規則之后,讓學生去尋找生活實例來進行驗證。如在研究兩個數量成反比例關系后,我讓學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這樣的現象。有學生說:“從南京到北京的距離是一定的,選擇交通工具的不同便決定了所用時間不同。如果乘汽車,所用時間就相對較長,如果乘飛機,所用時間就相對較短。這時速度和所用的時間便成反比例。”
3.創設問題情境,樹立應用意識。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要善于引導和幫助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初步形成應用意識。例如,在學完“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知識后,我出示一張前后搖晃的椅子,并提問:“誰能根據學過的數學知識想一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有的學生通過搖晃的椅子,想到椅子的穩定性,怎樣才能使椅子不搖晃呢?有學生指出:“用我們剛學的三角形的特性——穩定性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于是我讓學生到前面來自己動手當場修理搖晃的椅子,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經過“學習—思考—應用—實踐”一個過程,學生就能體會到學了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樹立應用意識。
4.組織課外實踐,培養應用能力。實踐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學生在實踐中可以親身體驗數學在實際運用中的作用,深刻認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使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深深扎根于學生的腦海之中。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后,我給學生出示這樣一個問題:某商貿大廈(房間面積和我們教室相同)完工后要進行裝修,給地面鋪上地磚。現有一供貨商提供了邊長為40厘米、60厘米、80厘米三種規格的地磚。如果是你,決定用哪一種地磚,并請算出每一個房間所要用的塊數。課后,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在實踐中鞏固了所學知識。事后,有一個學生跟我說:“老師,我家正在建新房,客廳要鋪地磚,學了這些知識后,我正好可以幫爸爸媽媽算一算要買多少塊地磚了。”由此可見,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了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應用數學的意識也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5.引導自主探究,發展應用意識。為了使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探尋利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哪些問題,尋找其實際背景和應用價值,實現從怎樣解決實際問題到解決怎樣的實際問題的變化,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例如,在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的體積”以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一道題:想一想,用這個知識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哪些問題呢?于是學生積極地在生活中尋找與之相關的問題,并主動進行探究,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發展。
總之,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及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注重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到所學數學知識是有用的,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激起他們熱愛數學、樂于實踐的愿望。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李堡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