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藝術具有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等特點,決定了文學作品中蘊涵有“意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空間;另外,作者為了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有些內容故意省略不寫,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這些“想象空間”“審美空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空白”。這些空白是豐富的習作教學資源。在習作教學中針對空白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訓練,有利于達成相應的習作目標。
一培養想象力,奠定習作基礎
語言藝術的意象性、概括性在詩歌中表現尤為突出,詩歌中省略和跳躍可以造成語言空白,詩人常故意省略意象之間一些過渡性的敘述或關聯詞,把表面上不相關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建構成有間距、有層次的畫面。這種意象的撞擊和迅速轉換造成大幅度的跳躍,就需學生的想象力來填補這類大幅度跳躍留下的空白,于是詩歌中的空白就成了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豐富資源。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畫面優美,引人入勝。隨著詩人視角的轉移,景物也隨即轉換,一句一景,仿佛互不關聯。其實這種意象的迅速轉換形成的是一種“意境空白”。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多種感官,展開想象,感悟意境。
通過黃鸝相向而鳴,白鷺排云向“上”,體會靜中寓動的生機。通過翠柳、嬌黃、白鷺、青天,體驗圖景的絢麗。通過窗含、門泊,體會詩人巧妙的剪裁、組合。通過特寫近景翠柳藏黃鸝,襯底遠景晴空翔白鷺,體會詩人畫面安排的精妙。
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如果我們長期堅持訓練,就能讓學生“心有靈犀一點通”。學生的想象空間一旦開啟,其想象的豐富多彩是難以想象的,踏一木敢橫渡汪洋,駕一羽能遨游太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種種遐想就會在作品中表現無遺,令人目不暇接。
二鏈接生活,積累習作素材
許多學生寫作時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或者不知道寫什么樣的事情。其實,生活中并不缺少習作素材,缺少的是發現素材的眼睛。語文教師應運用自己的專業智慧,巧妙利用文本中的空白資源與學生的生活進行鏈接,喚醒學生對生活的記憶,為其習作水平的拔節提供營養。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桃花心木》一文結尾點出:“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這里作者就留下了令人深思的空間,人有哪些不確定的生活呢?教師可以此為依托,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挫折,以及這些困難、挫折對人的成長有哪些好處。引導學生寫出感受:困難和挫折是人生財富,它能使我們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三練習續寫,積淀習作情感
情感貧乏、蒼白是當前小學生作文質量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往往在習作教學中對學生的空話、套話灌輸較多,忽視小學生情感的培養,導致作文中難見流淌的真情。利用教材空白,引導學生學會抒寫真實情感,不失為可行之策。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凡卡》一課結尾部分寫凡卡在寄出了給鄉下爺爺的信后,懷著甜蜜的希望睡著了,夢見爺爺正在讀他的信……但是究竟凡卡的命運如何,文章言未盡、意無窮。
通過閱讀感悟,學生對凡卡的悲慘命寄予深切同情,此時教師因勢利導:“你們希望凡卡有什么樣的命運呢?”孩子們紛紛展開豐富的想象,有的寫爺爺來城里為老爺家辦事順道看望他,把他帶回了鄉下;有的寫凡卡忍辱負重,偷學到了做鞋的技術,長大后成了一名著名的鞋匠,過上幸福生活……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凡卡的深切同情,這種寫法雖然與原文作者的思路截然相反,但這是孩子們真情的流露。通過這樣的習作實踐對學生進行訓練,可讓他們明白:有情感流露的習作才會有頑強的生命力。
四授之以漁,訓練習作技能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習作教學中要讓學生“樂于動筆,易于表達”。要做到易于表達,就要讓學生教給必要的習作方法。針對小學生作文中對細節性描寫比較薄弱的現狀,我們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空白資源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清平樂·村居》中寫到“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三個兒子形象的塑造只用“鋤”“織”“臥剝”三個核心動作,受限于詩詞用語的高度凝練,詞中對其他輔助性動作未著一字,留下豐富的“動作空白”,大有文章可做。可以讓學生,特別是生活在農村或是有過種植經歷的學生,喚起生活記憶,想象鋤禾苗、編織和剝蓮蓬的經歷,思考:大兒子如何“鋤豆”?相關動作還有哪些?身體姿態、手臂伸展、腳步移動等一系列動作,烈日下揮汗如雨的情景皆可入文;二兒子編織雞籠時雙手如何配合和神態如何?小兒子怎樣臥、剝蓮蓬時的神態、剝出蓮子后怎樣吃的,都可引導學生細細揣摩,一一寫出,讓學生在習作實踐中領會把細節寫好的方法,這對提高習作水平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南關小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