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zhàn)役后,東北野戰(zhàn)軍奉命進關。那時東北部隊有一百萬人,一百萬人的軍隊開到關內,對蔣介石是一個很大震動。國民黨軍隊在長江以北有兩大集團,一個是傅作義集團,在華北;一個是杜聿明集團,在華中。毛主席下決心殲滅這兩個集團。當時,傅作義、蔣介石和美國三方面各有各的想法,蔣介石想要傅作義的部隊離開基地,經海上到南面,即江南,到了南方后,蔣介石要怎樣對付他就可怎樣對付他。傅作義不愿到南面,他想到西面,讓解放軍在南面打蔣介石,他在側面。美國想傅作義到南面,也想傅作義不南下。他們三家正在勾心斗角的時候,毛主席用了英明的一招,就是爭取時間,既不能讓他南逃,也不能讓他西竄,要就地殲滅。這是毛主席指揮平津戰(zhàn)役的第一個部署,其措施是:
第一,利用敵軍估計上的錯誤。敵軍認為東北我軍在遼沈戰(zhàn)役后,至少要休整三個月才能進關,毛主席出敵所料地命令我們立即進關,切斷敵軍海上退路。
第二,要華北兩個兵團切斷敵軍西面退路。
第三,要淮海戰(zhàn)役不要很快結束。能夠消滅的敵軍,而不馬上消滅,表現一個很困難的樣子,實際上要等平津前線完成包圍后再消滅。
東北部隊分三路進關。華北部隊從柴溝堡、涿鹿實施包圍。毛主席制定的方針是:北平以西“圍而不打”,只包圍不殲滅;北平以東“隔而不圍”,免得他害怕。另外,不先攻東,而先打西面,因為東面是蔣介石的中央軍,西面是傅作義的部隊,當時傅作義的三十五軍在北平,這是他的最重要的主力部隊。毛澤東主席想了一個辦法打他,把他從北平調出來,于是下命令攻打張家口,但不消滅,讓傅作義的主力調來增援,并且不要阻止,一直讓他去。但是回來卻要阻住他,不能讓他進入北平,要在中間消滅他。三十五軍出了北平后,我軍立即切斷了平綏路,傅作義一看危險,馬上叫三十五軍返回北平,但晚了,被我軍包圍在新保安。以后毛主席下命令先打掉新保安三十五軍。打了新保安,把傅作義的第一個主力消滅后,就把敵軍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等地。這時和傅作義談判,要他投降,他不干。我們告訴他某日某日要打什么什么地方,他不信。后來打了兩三個地方,他才相信了。打張家口時,毛主席說,這次告訴他,他一定相信。果然,在攻擊頭一天敵軍就跑了,他一離開工事更好打了。這是講的西面。
下面講東面。我們東北部隊進關后首先包圍塘沽。塘沽有敵軍五萬人,天津有敵軍十三萬人,北平有敵軍二十萬人,東面是三點。毛主席曾下決心把海港搞掉。經偵察發(fā)現,塘沽海面周圍全是鹽田,鹽田冬天不結冰,田埂又直又長,不易進攻;士兵一負傷倒在鹽田,血止不住,鹽水一浸,對傷口不好。這時,國民黨塘沽的指揮官派人出來,叫我們不要打,他說:“你們沒有海軍,消滅不了我。我的司令部在船上,打得差不多,我就坐船走了。”他實際上也怕我們打他。這五萬人我們放棄了,因為我們沒有海軍,包圍不住。這時只剩下天津、北平。打北平或打天津,這是要考慮的。如果打北平,有很多壞處:北平是古都,有很多文化古跡,損失大,對全國、對全世界都有影響。但是靠談判,條件又不成熟。時間拖久了對我們不利。所以,毛主席決定打天津,用戰(zhàn)斗方式解決天津。這就是毛澤東著作中說的三種方式之一,叫“天津方式”。還有“北平方式”、“綏遠方式”。
我們用二十五個師,二十九個小時把天津打下來了。在我們包圍天津后,天津城防司令陳長捷派人出來談判,條件很高。我們給他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不放下武器,我們就總攻。他未執(zhí)行我們的忠告,我們就發(fā)起攻擊,二十九小時解放了天津,把天津城防司令陳長捷抓到了。毛主席下命令把他用汽車送到北平附近,讓北平傅作義派代表出來和天津城防司令見面。傅作義派了鄧寶珊和陳長捷見了面。陳長捷告訴鄧寶珊,趕快回北平告訴傅作義,不要守了,“天津的味道不好受”。這時傅作義才下決心和我們談判,北平二十幾萬人接受改編,這就是“北平方式”。
綏遠是傅作義的基地,有一個軍,毛主席沒有派部隊去打。傅作義請示毛主席:“這個部隊也把它打掉?”實際上是傅作義摸毛主席的底。毛主席說:“你那么多部隊都搞掉了,只剩這一點,把這部隊也搞掉,你不更痛心?”當時傅作義流了淚,因為把話講到他的心里了。后來,毛主席給了他一個部隊番號,傅作義非常感謝。
這時毛主席對南面的敵軍發(fā)出通告:“你們愿意哪個方式,是‘天津方式’、‘北平方式’、‘綏遠方式’?”毛主席非常了解敵人,敵人在想什么他都知道。他要敵人怎樣行動,敵人就怎樣行動。他要傅作義的三十五軍出來,敵軍就出來了。我們都說:“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此文系原劉亞樓秘書張克里根據劉亞樓生前講話整理。)
(摘編自《人民日報》199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