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前,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劉峙集團共60余萬人,企圖以徐州為中心,控制隴海路商丘、海州段及津浦路南段,作為南京屏障。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主力按計劃發起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目標是殲滅徐州以東的黃百韜第7兵團于新安鎮、運河地區。而中原野戰軍在鄭州作戰后,10月27日兼程東進,計劃先殲滅位于商丘以東的國民黨軍劉汝明部,爾后向徐蚌線出擊。中央軍委接華野報告,徐州劉峙集團可能實行總撤退,立即做出將其就地殲滅于徐州地區的決策,11月10日3時電示陳毅、鄧小平:“你們應集中全力攻取宿縣,殲滅孫元良,控制徐蚌段,斷敵退路,愈決愈好,至要至盼。”宿縣之戰出此拉開序幕。
戰前態勢
就在10日,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趕至永城以北唰陳毅、鄧小平會合。根據軍委指示,三人共同制定徐蚌線作戰計劃,最終批準其部署:以中野4縱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指揮中野4縱、華野3縱和兩廠縱隊,向津浦路宿縣、徐州之間攻擊,力求殲滅向徐州北撇的孫元良兵團,從南面威逼徐州;以中野3縱配屬9縱一部,攻取宿縣;9縱主力及豫皖蘇軍區獨立旅沿津浦路固鎮、蚌埠段向南推進,以阻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北援;1縱配置在宿縣西北地區,擔任總預備隊。
11月11日晚,濉溪縣臨渙鎮文昌宮召集了各縱隊領導會議。鄧小平特別強調:此次的徐蚌線作戰,關鍵在于奪取宿縣,這對于配合華野殲滅黃百韜兵團,防止徐州之敵南逃,阻擊黃維兵團東援,都有重大意義。占領了宿縣,控制了徐蚌兩側廣大地區,“就有了戰場”,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黃維兵團。他命令各縱隊不惜任何代價,堅決大膽地奪取勝利。這時戰場態勢是華野同殲黃百韜兵團,鏖戰正酣,徐州之敵欲退不能退,東援的黃維兵團將到未到,蚌埠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北援受阻,戰機捕捉得可謂正當其時。
3縱司令員陳錫聯受領任務后,馬上召集各旅主官傳達指示和作戰部署。與會人員得知野司賦予攻取宿縣、截斷徐蚌的任務時,個個精神昂奮,說自轉出大別山后,雖然只有6個團1.6萬余人(留有3個團在皖西地區堅持斗爭),但部隊軍政素質好,戰斗熱情高,特別是在豫西經過整訓整軍運動,戰技術水平、政治覺悟、組織紀律性都有很大提高,上上下下都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堅決打好“出擊徐蚌第一仗”。根據上級指示和宿縣設防情況,確定具體作戰部署如下:第8旅從東、北兩面包圍宿縣,占領東關、北關和宿縣火車站,并破壞符離集至宿縣的鐵路,爾后作為縱隊預備隊;第9旅從西、南兩面包圍宿縣,切斷宿縣至固鎮的鐵路,從西門攻城;第7旅完成張公店地區作戰任務后,擔任東門主攻;9縱第80團為攻西城預備隊。部署完畢后,陳錫聯要求各旅領導要親自組織偵察,掌握敵情地形,選好攻擊路線,要加強政治動員,發揚軍事民主,不惜一切代價,爭取3天拿下宿縣。這時又接到上級關于以1縱和9縱炮兵營配屬3縱作戰的通知,這真是如虎添翼,有了炮兵的有力支援,奪取宿縣更增加了必勝把握。3縱在大雨滂沱中緊急出動,晝夜兼程,直撲宿縣。
宿縣地處淮北平原,北距徐州75公里,南距蚌埠90公里,是津浦鐵路徐州至蚌埠段的樞紐,人稱“南徐州”,是徐州“剿總”通向京滬要地的門戶和重要補給基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在隴海路被華東野戰軍切斷后,津浦鐵路徐蚌段就成為徐州“剿總”同南京“統帥部”惟一陸路通道,一旦切斷徐蚌線,即可置徐州劉峙集團于糧彈兩缺、欲退無路的絕境。正因如此,宿縣為“永久設防城市”——環城有寬約20米、深2米多的護城河;城墻堅固高聳,有堅固的永備工事,筑有多層射擊孔和暗堡;城內街道筑有路障、地堡,各駐守要點利用沙袋、鐵絲網筑成核心陣地,既能獨立作戰,又可相互支援;裝甲車機動配置在各要點及主要通道,特別是東關有原日軍修筑的方圓兩公里的兵營,中間有火車站連接東關街道,為進出宿縣城的重要門戶。敵守軍為交警第16總隊、第2總隊第3大隊、第25軍第148師、裝甲第7營及后方留守機關,共1.3萬人,指揮官是津浦路護路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張績武。總體看來,守軍裝備較好,思想較堅定,極有可能固守,但建制龐雜,不便統一指揮和組織協同。鑒于第148師戰斗力弱,劉峙曾指示要調精銳換防,但未執行。
肅清外圍
11月12日13時許,我軍第9旅第25團迅速向西北方逼近,前衛營進至宿縣以西的張仙廟,與敵1個步兵連及4輛裝甲車遭遇。我軍當即攻擊,乘勝占領西關,直插城南,以一部破壞大鐵橋,主力攻入南關。戰至24時許,連續打退了東關守軍多次反擊,炸毀裝甲車1輛。到13日拂曉,從西、南兩面完成對宿縣的包圍。
第8旅12日進逼宿縣,以第22團向東關搜索,第23團一個營在北關佯動,主力直奔九孔橋,將其炸毀,擊退了由徐州開來的滿載部隊的火車和由宿縣開出的鐵甲列車,一直追到符離集。13日中午,從符離集撤出的國民黨軍一個營企圖經東關逃入城內,遭到我第22團南北夾擊,殲滅300多人。戰至黃昏,第22團奪占東關兵營。至此,除了東關之外,宿縣外圍已經被3縱控制。14日,我第7旅在張公店殲敵第543團后,兼程參戰,宿縣守軍已成甕中之鱉。
陳錫聯決心盡快總攻,親自率領各旅軍政主官圍繞宿縣城進行現地勘察,然后決定先集中兵力拿下東關,徹底包圍宿縣,然后利用東關、西關的民房靠近城墻的特點,選定東門、西門為突破口。具體部署為:第7旅以第19、第21團共五個營和加強炮兵(30余門)主攻小東門;第21團一個營、旅直警衛營向大東門佯動;第9旅第25團攻擊西門,第26團一個營為二梯隊,其余在南關助攻;第8旅第22團在第19團后跟進,第23團第3營佯攻北門。
第8旅(欠一個營)和第7旅第19團一個營經過一個白天準備,于14日18時許向東關進攻。部隊在炮火掩護下,迅猛突破防御前沿,擊退守軍多次反撲,并以院落為依托,向縱深發展。期間遭到敵6輛裝甲車猛烈火力攔阻,第7旅迅速組織反擊,以炸藥包炸毀裝甲車1輛,用火箭筒擊毀2輛,其余敵軍倉皇退入城內。這時,城內守軍發射大量燃燒彈,燒毀東關民房1400多問,第7旅除組織部隊繼續勇猛攻擊外,當即指派兩個營組織滅火。守軍見解放軍已經直驅城下,就準備炸毀東門外的小東門橋,希望阻止解放軍推進。我軍一面迅速沖擊,一面集中火力護橋。守軍抵擋不住,在慌亂中只炸橋一半就被迫退回城內,使得人可以過橋,從而為攻城創造了有利條件。第23團同時攻克了火車站。至15日4時,3縱奪占了宿縣四關,掃清了外圍據點,城內守軍已經完全陷入解放軍嚴密的包圍之中。
周密準備
全部掃清了外圍據點后,各部隊進一步根據所承擔的任務,緊湊全面地進行了準備工作。縱隊及各旅領導現地勘察地形,了解敵情,研究打法,確定突破口位置、火力配備、協同動作等有關問題。擔任主攻的第7旅采取“分批勘察”的方法——突擊團的連長、突擊營的排長、班長甚至戰斗小組組長,都分批抵近到護城河沿岸認真勘察了突破地段,使部隊做到了“任務明、敵情明、沖擊路線明、協同信號明”。各級指揮所均靠前配置,第7、第9旅指揮所都配置在第一梯隊突擊營附近,指揮員能親自觀察、掌握戰場情況,不僅使指揮員的決心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同時也減少了指揮程序,能夠及時把指揮員的決心付諸實施。為了提高炮兵的射擊精度,我軍野炮推進到距目標1000米,山炮抵近到距目標100米,詳細確定了每個火炮的射擊目標。各攻城部隊還結合具體任務進行了戰前練兵。
部隊剛到新區,情況不熟悉,群眾尚未充分發動,戰斗器材準備困難很大。為此,部隊廣泛開展軍事民主,集思廣益,為戰斗勝利獻計獻策,捆綁了大量炸藥包、集束手榴彈,準備了大量繩索、梯子。第7旅的主要突擊方向上有半片橋面可以通行,為防敵破壞,除了組織火力嚴密保護外,并成立了架橋小組,準備了幾副橋板。第9旅針對在護城河上架橋閑難的問題,廣泛發動群眾,特務連戰士楊守業提出了“滑竿架橋法”,即把長竹竿伸到河中心的橋墩上,爾后把橋板放在竹竿上用力一推,橋板即可順竿滑上橋墩。為了避免臨戰架橋工程失誤,副營長吳銀河帶4名戰士,冒著敵機槍火力,深夜潛渡到護城河對岸,實地測量了架橋長度,制作了三套橋板。就這樣,各項戰斗準備工作具體細致,為戰斗勝利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思想動員工作同樣卓有成效。縱隊、旅首長以下各級指揮員都到基層參與動員,進一步闡明當前淮海戰役形勢,反復強調宿縣作戰關系到戰役全局,號召部隊全力以赴,以“打好仗”的實際行動為中野,為三縱爭光,為人民再立新功!同時還指示部隊要嚴守戰場紀律,執行“城市政策”,爭取“軍政雙勝”。鼓舞之下的部隊紛紛要求擔任最艱巨的戰斗任務,全縱上下掀起了“殺敵立功競賽”,提出了“誰英雄、誰好漢,宿縣城頭比比看”、“在戰斗中換槍”等戰斗口號,少數之前受過處分的人員表示要“在戰斗中立功勞,以實際行動取消自己的處分”,預備黨員紛紛表示“要在戰斗中解決自己的黨籍問題”。可見,部隊的戰斗積極性空前高漲。
攻破堅城
11月15日17時,3縱對宿縣發起總攻。為了迷惑守軍,擔任南北兩關佯攻任務的部隊提前15分鐘開始攻擊,吸引敵兵力火力。緊接著東西兩關的部隊開始了30分鐘火力準備,配屬第7旅的野炮全力進行破壞性射擊,山炮則以直瞄射擊摧毀了城墻數個碉堡,迫擊炮以行進間攔阻射擊封鎖縱深要道。經過一陣猛烈的火力急襲,小東門兩側的敵軍火力大部被摧毀。
17時10分,第7旅工兵連在火力掩護下連續爆破。第一爆破組炸開小橋西側鹿砦,第二爆破組爆破時中彈,全部傷亡。第三爆破組又沖上去,將一個50公斤的炸藥包送上小東門,因為城墻過厚,未能炸塌。第四爆破組隨即加量,把70公斤的炸藥包送上小東門右側,炸塌了半截城墻,第19團突擊隊迅速向小東門沖擊。
由于突破口太高,等架梯組將梯子架好,戰士正登梯躍墻時,梯子超載,斷為兩截。在這關鍵時刻,排長楊水保急中生智,決定搭“人梯”登城,他自己第一個蹲下身子,接著6名戰士相繼攀上,突擊隊迅速登上城頭,打退了守軍一次又一次反撲,鞏固了突破口,后續部隊乘勢源源不斷投入戰斗。
從火力準備到突破城垣,僅僅用了40分鐘。這樣快速的突破,得益于火力、爆破、突擊三者的密切協同:炮兵部隊的抵近、破壞射擊推毀了正面碉堡和火力點,曲射火炮的行進間攔阻射擊阻止了縱深之敵增援,爆破組在火力掩護下掃清障礙,開辟通路,突擊隊緊接著發起沖擊。三者緊密銜接,使突破戰斗進展相當順利。第19團突破小東門后,第21團緊接著投入戰斗,分別沿東大街南北兩側進攻。此時,守軍為了堵住缺口,以裝甲車數輛掩護步兵,以密集隊形向小東門反撲。第7旅戰士以手榴彈、炸藥包和密集火力殺傷反撲之敵,甚至與敵展開了白刃格斗。我軍迂回分割,翻墻穿壁,迅速向縱深發展。第19團和第21團密切協同,打破了守軍層層阻擊,擊毀裝甲車數輛;第8旅第22團也適時投入戰斗,第23團從東北角進入城內。各部隊相互配合,與守軍展開逐屋逐街爭奪的激烈巷戰。
擔任西門攻擊的第9旅以猛烈炮火壓制和摧毀了敵前沿火力,并集中了所有輕重機槍,對20多個火力點摧毀射擊約10分鐘。接著,第25團強行架橋。這時守軍密集火力全部傾瀉到橋上,特別是橋頭附近一個從未暴露的暗堡,等我架橋組前出時,突然以火力封鎖橋頭,架橋組一批批倒下,難以靠近。童國貴旅長及時調來幾具火箭簡,將其摧毀,第六次架橋終于成功,然而執行架橋任務的第7連僅剩下16人。接著,爆破分隊迅速躍過橋頭,連續三次爆破,將城墻炸開一個斜坡缺口,第3營趁爆破煙霧迅速過橋,當接近護城河橋頭時,又遭到交叉火力殺傷,戰士們一個接一個勇猛沖擊,前仆后繼。新戰士周玉明手提一籃子手榴彈沖在最前面,身負重傷而倒在地上后,還頑強地投出了18枚手榴彈。剛沖上城頭,守軍連續反撲,第3營第8連在僅剩14人且多數負傷的情況下,仍然頑強控制突破口,第9連緊跟登城,打退了守軍反撲,擴大了突破口。
我軍登城并向城內發展時,遭到敵三面反撲,第1營第2連干部全部傷亡,部隊自動組織沖殺,只剩下了二三十人,戰士們就主動跟兄弟部隊一起攻擊。各攻擊部隊主動配合,密切協同,迅速向西大街以北發展,占領縣政府。第26團(欠第2營)也及時投入戰斗,在西大街全殲敵第148師師部。9縱第80團協同第9旅向城西北部發展,殲敵一部。此時,在南北兩關攻城的第9旅第26團第2營和第8旅第23團第3營相繼攻人城內,配合主攻部隊向縱深發展,戰至23時,全縱在縣城中心十字街口勝利會師。
此時,宿縣守軍最高指揮官張績武及其司令部共300余人,已經被圍閑在城西南福音堂內,依托堅固工事,以4輛裝甲車封鎖道路,繼續抵抗。16日2時許,在勸降無效后,3縱即令進攻。第7旅第19團向敵指揮部攻擊,山炮在城頭上設置陣地,連續擊中福音堂鐘樓;第8旅工兵炸毀裝甲車1輛,其余3輛當即被繳獲,并調轉裝甲車機槍,向教堂守軍開火。張績武帶兩個守備中隊向南門逃跑,被第19團攔住逃路,隨即退入附近兩所院子。第19團乘勢沖進去,俘其一部,以手榴彈粉碎了其最后的抵抗,在一片“繳槍不殺”的吶喊聲中,殘敵150余人棄械投降。張績武化名“方曉兮”,冒充“商丘兵營管理所中尉書記”,企圖蒙混過關,很快被清查出來。
與此同時,中野4縱和華野3縱、兩廣縱隊攻占宿縣以北的夾溝,追殲由宿縣北撤的孫元良兵團第41軍軍部及所屬第122師,俘敵3000余人,在三堡地區殲滅第3綏靖區第37師4000余人。豫皖蘇軍區獨立旅、分區部隊、豫西軍區兩個團協同攻占了蚌埠以北的固鎮,破壞了津浦路徐蚌段曹村至固鎮間的鐵路近百公里,控制了沿線廣大地區。加上3縱攻取宿縣的勝利,解放軍完全控制了徐州以南、蚌埠以北的津浦鐵路,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巨大影響
宿縣戰役,3縱斃俘敵津浦路護路中將副司令兼宿縣最高指揮官張績武以下1萬余人,繳獲巨大,在戰略上的意義尤為重大:將徐蚌線攔腰截斷,斬斷了徐州集團與“統帥部”的聯系,斷絕了補給線,吸引了徐州之敵南顧,阻擊徐州南部敵援軍東進和北上;有力配合了華野主力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作戰,形成“關門打狗”的有利態勢,既可防止徐州之敵南逃,又可正面抗擊蚌埠之敵北援,粉碎了其“南北對進”企圖,形成了淮海決戰的格局——國民黨軍首尾不能相顧,為我軍集中兵力各個殲敵創造了有利條件。中野控制了以宿縣為中心的徐蚌兩側廣大地區,也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聚殲孤軍深入的黃維兵團準備了廣闊戰場。
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對3縱攻克宿縣、截斷徐蚌,給予了高度評價,在23日致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的電報中指出:“在戰役發起前,我們已估計到可能消滅敵人十八個師,但對于‘截斷徐蚌,使徐敵完全孤立’這一點,那時我們尚不敢做這種估計。這種形勢的造成,主觀上是因為我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會合并攻占宿縣,客觀上是敵人只有某種程度的防御能力……很少有攻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