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4月27日夜,地中海北岸亞得里亞海,一艘老舊潛艇正在潛伏著。來自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克羅地亞等多個民族的艇員們,忍受著狹窄空間和渾濁空氣,通過調整艇身沉浮來擴大觀察范圍(因為這艘潛艇的原始潛望鏡不能伸縮)。突然,一個巨大的艦影進入潛望鏡鏡頭,艇長沉著地等到500碼距離(約457.2米),下令450毫米魚雷發(fā)射。10分鐘后,那艘滿載排水量12500噸的法國裝甲巡洋艦“萊昂”號不甘地沉沒了,將榮譽賦予奧匈帝國潛艇SM U-5號。
坎坷創(chuàng)建
今天很難想象奧匈帝國的復雜:從法律上講,這是一個由奧地利和匈牙利聯合組成的二元制君主國,境內生活著十幾個相互有復雜歷史糾葛的民族,民間交往的恩怨被帶到了官方層面——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各有一套立法、行政機關,兩者又跟中央政府權力交叉,基于本民族利益的惡性斗爭導致效率低下。海軍內部民族成分也非常復雜,給訓練和作戰(zhàn)帶來極大不便,當時流行說法:“奧匈帝國海軍軍官如果不會講4種民族語言,那就不算稱職!”在這樣的背景下,潛艇于20世紀初落戶該國。
1906年,奧匈帝國海軍決定同時引進三種潛艇,希望通過對比獲得獨立研制經驗。1909年4月,2艘由美國潛艇先驅西蒙·萊克指導建造的潛艇服役,此前一年,2艘從德國訂造的潛艇加入奧匈帝國海軍。第三種即“水滴潛艇”,參照美國潛艇先驅霍蘭的設計方案,由今日克羅地亞境內的懷特黑德船廠建造,并在此基礎上于1909年試制新型號,1912年出口丹麥。
充分吸取了一系列引進、試制和出口經驗,奧匈帝國海軍初步確定本國潛艇指標:偏重近海防御,排水量500噸級即可,水面航速18節(jié),水下航速12節(jié),艇首裝備2~3具重型魚雷發(fā)射管,艇尾裝備2具。之后,本國和德國船廠接到大批潛艇訂單,可惜戰(zhàn)爭留給奧匈帝國海軍的時間太短了: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海軍僅有上述6艘潛艇(編號SMU-1~U-6)和出口丹麥潛艇的原型艇(編號SM U-12),各艇續(xù)航力只有800—1200海里,與同期德國的遠洋潛艇不可同日而語。
初經戰(zhàn)火
在奧匈帝國海軍中,潛艇部隊是一支新生力量,人員素質卻是最精銳的,積極開放的氛圍和優(yōu)厚的待遇吸引著水兵精英加入,但這7艘潛艇在一戰(zhàn)初期僅被海軍高層視為近岸防御力量,活動范圍被限制在海軍主要基地波拉港(今屬克羅地亞)附近的亞得里亞海。不過熱情高漲的潛艇部隊并未氣餒,很快取得開門紅。
奧匈帝國意外得到了潛艇補充——1914年12月20日,法國潛艇“居里”號企圖偷偷潛入波拉港,不料被反潛網纏住了,折騰幾個小時也無法脫身,反而被奧匈帝國驅逐艦擊沉。正發(fā)愁缺少潛艇的奧匈帝國海軍欣喜若狂,次年2月把“居里”號打撈出水,6月修好服役,命名為SM U-14號。該艇可以在5節(jié)下續(xù)航6500海里,遠遠優(yōu)于奧匈帝國原有的近海潛艇。
“居里”號沉沒次日,協約國在地中海的主要海上力量——法國大艦隊氣勢洶洶而來,計劃掃蕩亞得里亞海,掩護運輸船隊支援對奧匈帝國不滿的少數民族(主要是今黑山共和國,時稱“門的內哥羅”)。法國新銳無畏艦“讓·巴爾”號(后改名“海洋”號,滿載排水量超過25000噸,裝備12門305毫米主炮)相當狂傲,居然沒有與驅逐艦配合防備潛艇。輕敵疏忽很快釀成惡果,艦隊航行到阿爾巴尼亞的薩贊島附近,奧匈帝國潛艇SM U-12號已經將這艘戰(zhàn)列艦視為獵物,巧妙占位后,兩發(fā)魚雷劈浪而出,正中“讓·巴爾”號艦首,瞬間摧毀了酒庫,大火濃煙頓起。僥幸的是,“讓·巴爾”號的裝甲防護設計不錯,一時遏制了火勢向彈藥艙蔓延,法國人也顧不上運輸船隊了,立即讓這艘主力艦調頭去馬耳他緊急修理,運輸船隊膽戰(zhàn)心驚,不久輕微受損,灰頭土臉地返回了。這次潛艇襲擊不僅重傷了法國主力艦,還迫使協約國海軍從此不敢靠近亞得里亞海,一時打破了針對奧匈帝國海岸的封鎖態(tài)勢,可以說具有不小的戰(zhàn)略影響。
不過總體來說,一戰(zhàn)初期的奧匈帝國潛艇受限于高層制定的保守作戰(zhàn)方針,沒能將巡航游獵區(qū)域盡量向南擴展,從而主動獵殺遠海的協約國軍艦和商船。相反,海軍高層希望保住來之不易的艦艇,只是偶爾派少數潛艇南下,戰(zhàn)果有限。
德奧攜手
德國潛艇U-21號擊沉英國巡洋艦“開路者”號后,回母港短暫休整,又啟程突破直布羅陀海峽,于1915年5月13日到達奧匈帝國波拉港和卡塔羅港,拉開了德奧潛艇聯合作戰(zhàn)的序幕。
為保密起見,德國潛艇都“臨時加入”奧匈帝國海軍,每艇增加一名奧匈帝國副指揮官,作戰(zhàn)時掛著奧匈帝國海軍旗,還起了個“臨時編號”。1915年5月23日,本是同盟國的意大利卻對奧匈帝國宣戰(zhàn),德國人非常惱火,5月25日~27日德國潛艇U-21號連續(xù)擊沉兩艘正炮轟土耳其的協約國戰(zhàn)列艦(“凱旋”號和“尊嚴”號企圖支援英法陸軍控制土耳其海峽),7月7日德國潛艇UB-14號以“奧匈帝國SM U-26號”的名義,一舉擊沉意大利裝甲巡洋艦。德國潛艇類似“冒名頂替”的戰(zhàn)例不少,協約國卻無法判定國籍,只好宣稱“發(fā)現/驅逐/擊沉‘中歐強國’潛艇”。直到一戰(zhàn)結束,德國在地中海長期游獵的潛艇還有34艘。
然而奧匈帝國海戰(zhàn)場態(tài)勢卻逐步惡化,協約國利用新加入的意大利海軍力量和有利地理條件,用拖網漁船、水雷、機動艦隊等構成一道“奧特朗托屏障”,寬約40海里,深達1000米,企圖將德奧潛艇封鎖在狹小的亞得里亞海之內。
奧匈帝國海軍不甘心坐以待斃,審視戰(zhàn)局后選擇了突破口——意大利在1915年7月11日占領佩拉戈薩島,建立海軍基地,該島正卡住亞得里亞海溝通地中海要道,被協約國當作“奧特朗托屏障”的預警中心。奧匈帝國海軍主動出擊,可惜7月水面艦艇突擊成果不大,反而是潛艇SM U-4號在7月18日擊沉意大利裝甲巡洋艦“加里波第”號。受此鼓舞,8月5日馮·特拉普艇長指揮SM U-5號悄然潛入佩拉戈薩島附近的意大利潛艇基地,將目標鎖定為正在水面休息的意大利潛艇“海仙女”號。“海仙女”號似乎感覺到了同行的氣息,甲板上的水兵突然被召回艇內,同時開始解纜下潛。為時已晚,SM U-5號果斷攻擊,“海仙女”號帶著全艇官兵沉沒。
這次偷襲事件之后,意大利和法國監(jiān)視部隊軍心惶惶,得到情報的奧匈帝國海軍派出輕巡洋艦和驅逐艦,掩護登陸部隊17日奪回佩拉戈薩島。不過在此期間8月12日,曾立下功勛的SM U-12號為轉移意大利海軍注意力,突襲意大利威尼斯港,不幸戰(zhàn)沉,這也導致奧匈帝國海軍的潛艇力量更加短缺,無力阻擊從海路撤出塞爾維亞的協約國陸軍,為奧匈帝國最終被多線作戰(zhàn)壓垮埋下隱患。
新生力量
奧匈帝國一戰(zhàn)爆發(fā)后也開始搶造潛艇,但不合理的國家結構導致的效率低下嚴重阻礙了潛艇部隊擴充,比如匈牙利船廠爭搶建造份額,導致一艘潛艇居然需要從匈牙利、奧地利、捷克等地不同船廠造不同組件,長途運輸再組裝,期間原材料供應、施工質量、工人水平參差不齊,7艘新潛艇到1917年才陸續(xù)完工。此前1916年,德國將7艘來不及訓練足夠艇員的潛艇轉售奧匈帝國,這些潛艇的續(xù)航力都足以長期駛出亞得里亞海,在地中海上肆意游獵。
有了新家伙,奧匈帝國在1917年2月宣布追隨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zhàn),這對協約國威脅極大——地中海航線不僅將英法意分布于世界的殖民地聯系起來,而且希臘和埃及駐扎著近60萬英法聯軍,急需大量運輸補給,自然也為潛艇提供了大量目標。
此時有25艘德國潛艇“冒名加入”奧匈帝國海軍,配合奧匈帝國剛剛完成擴充的潛艇部隊,1917年4月打出了一戰(zhàn)期間潛艇月戰(zhàn)績紀錄——德國潛艇擊沉94艘艦船,共計234200噸;奧匈帝國潛艇在人員操練不熟的情況下,也將23037噸協約國商船送入海底。協約國大為震驚,以致在4月底召開海軍聯合反潛協調會,決定大力強化“奧特朗托屏障”,卻沒能阻擋奧匈帝國潛艇一戰(zhàn)期間最輝煌的表現。
1917年5月14日,奧匈帝國海軍3艘偵察巡洋艦、2艘驅逐艦和2艘潛艇直奔“奧特朗托屏障”,希望能一勞永逸破除“柵欄”。2艘潛艇這回主要起到誘敵的作用,距離封鎖線不遠時,居然主動上浮,用甲板炮挑釁射擊。封鎖的協約國輕巡洋艦一時摸不清虛實,于是派遣護衛(wèi)艦和驅逐艦試探攻擊,結果正撞在奧匈帝國優(yōu)勢艦艇面前,當即護衛(wèi)艦和驅逐艦各被擊沉1艘。協約國指揮官更加斷定這里有“大埋伏”,決定暫時撤退觀察。不料就在夜間,奧匈帝國這幾艘軍艦正面突襲“奧特朗托屏障”,協約國正在布置反潛網的14艘漁船被擊毀,困擾奧匈帝國三年的封鎖線當即被突破。此后,協約國海軍要求布置反潛網的船只“不得在屏障線上過夜”,這就更利于奧匈帝國潛艇突入地中海,其中SM U-14號僅在當年8月就擊沉敵船24800噸,尤其擊沉11480噸的意大利輪船“米拉佐”號,成為奧匈帝國海軍一戰(zhàn)期間消滅的最大商船。
6月17日13點32分,奧匈帝國嶄新的潛艇SM U-27號在希臘克里特島發(fā)現2艘國籍不明的驅逐艦,經追蹤探測,驅逐艦正在以12節(jié)低速向馬耳他方向航行,并沒有走防備潛艇常用的z字航線(z字航線能避免勻速直線運動,削弱潛艇無制導直航魚雷的打擊效果)。SM U-27號判定這2艘驅逐艦是敵方“菜鳥”,接近到不足200米,魚雷發(fā)射,1艘驅逐艦的艦首整個兒被炸得翻卷過來,但一件事令觀察攻擊效果的潛艇驚訝不已,以致讓重傷的驅逐艦在友艦拖帶下僥幸逃脫,那就是——驅逐艦居然掛日本海軍旭日旗!原來,隨著協約國整體戰(zhàn)局呈現優(yōu)勢,日本、美國、巴西等一系列實力不俗的海軍加入地中海反潛護航,同盟國壓力驟增,但1917年地中海戰(zhàn)績仍舊輝煌——當年11個月的無限制潛艇戰(zhàn),德奧潛艇在地中海擊沉船只651艘,共1647000噸(包括2艘戰(zhàn)列艦),潛艇布設水雷炸沉的船只超過100艘,共61000噸;相比之下,德國損失3艘潛艇,奧匈帝國損失2艘。
落寞結局
然而協約國一方實力大增,戰(zhàn)爭形勢也急轉直下。1918年初,美國海軍增援進入地中海,本來事實上已經廢棄的“奧特朗托屏障”S1開始晝夜嚴密巡邏。與此同時,協約國在地中海參照英美海軍在大西洋航線的經驗,編組反潛護航船隊,嘗試統一指揮體系。
1918年中期,仍有34艘德國潛艇和21艘奧匈帝國潛艇在地中海拼殺,年初德奧潛艇月戰(zhàn)績仍然保持在15萬噸船只。然而,軍事之外的因素已經主導一切:奧匈帝國長期積累的民族矛盾,隨著無法承受的長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消耗,終于全面爆發(fā),甚至波及到不同民族的戰(zhàn)友。終于,11月3日奧匈帝國退出戰(zhàn)爭,不久分崩離析,其海軍被協約國和獨立的南斯拉夫瓜分,原主體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基本不再擁有海軍,那支隨風而逝的潛艇部隊也只留下了戰(zhàn)史上的印記:確認擊沉商船196093噸,不確定擊沉商船41000噸,擊沉2艘裝甲巡洋艦、5艘驅逐艦和1艘潛艇,重傷1艘戰(zhàn)列艦、2艘輕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
(摘編自《世界海軍史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