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附近的拐角處有一家三味書屋,每逢下雨路塞難行時,總喜歡去那里消磨一段時間。書店的老板似是同學校里的老師們極為熟稔,而我們平日里的輔導資料也多半是在那里訂購的。因而學生們平素也多喜歡在這間店里晃悠,但不足五十平米且又堆滿書籍的空間對于學生們來說,的確有些擁擠了。確然,我才繞著書架不過轉了半圈而已,一抬眼,便望進了一雙極為熟悉的眸子里。
時光仿佛驀然回轉至2010年的盛夏,我也是這般怔怔地望眸子的主人,聽他一遍又一遍地描摹著憧憬的未來。那時絳河的水尚清,有風拂過時,便會漾起一圈圈的漣漪。那時的我們,躲在層層的水草后面,一同幻想、一同期望、一同許諾。我只記得當時的我快樂得像一只水鳥,在碧波青草中樂哉逍遙。
黃昏時分,有小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
在我的印象里,夏日的雨多是狂烈的:攜著徹骨的冰涼,鋪天蓋地而來。卻又鮮少有這般纏綿繾綣的時候。天色依舊是晦暗的,行人撐著傘隱在雨霧中,細雨在天空中交織著,糾纏著,仿佛數株纏繞千年的藤蔓,在夜色漸近時,于昏暗的水中開出近乎妖嬈的花。
我撐著傘徒步走在回行的路上,突然想起很久以前,也是如這般纏綿的雨天,那時的我們都還小,還是沒心沒肺沒煩惱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年紀,就那樣無所顧忌地撐著同一把傘,甚至毫不在意別人在旁的竊竊私語,以至于到后來的后來,這般的不在意竟成了引燃我們之間潛在危機的導火索。
我想,如果我們當初多一些敏感該多好,如果當時我們刻意保持一些距離該多好……那么,便不會有后來的形同陌路,做彼此那所謂“最熟悉的陌生人”了吧。
可是,“如果”到底是一個太過美好的詞語。而太過美好的東西,又往往是縹緲的,抓不住的,就如虛空幻境一般,沉溺其中,便只會令自己陷入無盡的悔恨和遺憾中。
如果,如果……
如果從前的從前,我們從未相識便好,那樣,自是不會同現今一般徒增傷心煩惱。
上晚自習時,茫然地對著教室雪白墻壁上掛著的鐘表發了半天的呆。待回過神來時,筆下已是一片狼藉。我心中早已混亂,腦中不斷閃現的是書店偶遇的那一幕,又想起那雙清澈如水的眸子里,相逢時閃過的尷尬與詫異。我習慣性地抬頭望著前方,想象著在同樣的三堵墻后,那一抹伏在案上奮筆疾書的身影,仿佛浮云,遙不可及。我時常會問自己,明明只是三堵墻而已,可是為何,我卻覺得像三道嶺般無法逾越?
我們相識的時間,不算長,卻也不短,從初二至今,粗略算起來,也有三年多了吧。這三年的時間,足以發生許多故事,也足以讓原本形影不離的兩人漸漸步向分離。三年里,發生了許多事,比如我們考進了同一所高中,比如我們分到了同一個班,又比如文理分科時,我轉到了文科班,整日與繁冗的文字和寂寞為伴。
后來的我想起當初時,只覺得我們太過幼稚,道行未深,以至于都不明白流言蜚語的威力。所謂的“柔軟的舌頭可以折斷人的骨頭”也就是如此了吧。雖未折骨,卻傷情。
現在的我,還是覺得,離開了曾經,這日子,就變得越發的無趣與空虛了。我整日輾轉至政史地的硝煙戰場,也難以找到可以填補我空虛的地方。唯余滿心惆悵,日日如此。
暑假的時候,我曾特地回過一趟絳河。
我那時也曾滿心歡喜地以為能夠再次目睹它的美麗,我也曾以為還有機會重溫那些美好的記憶。可是——可是,當我回到那里時,已是滿目瘡痍。那條河,竟是慢慢枯涸了。
而那些關于我們之間情誼的見證,也自然而然消失了。
曾經以為的最好朋友,曾經認為的天長地久,也終是隨那河的干涸而煙消云散了。
走到如今,竟是人非,物也非了。
只是在午夜夢回的時候,會忽然的覺得不甘心。不甘心獨自一人行路,不甘心曾經以為的“最好”就此失去。說到底,所有的不甘心恐怕也只是暫時的“不習慣”而已。
我想,時光如水,總會有那么一日,曾以為刻骨銘心的痕跡會在時光浪潮的沖刷下慢慢淡去。也許后來再后來,念起那段往昔時,留下的,也惟有惋惜罷了。
是的,惋惜。盛夏時,再也看不見碧波水草因風拂過慢慢漾起,再也不見絳河邊清澈如水的少年。再也不見……那時少年。
再也不見。
[編輯:孟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