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教育,耳邊不覺回響起兒子糾纏在小學門口那撕心裂肺的哭喊。整整一個月啊,每每行至學校門口兒子就開始哭鬧,準時得讓人懷疑他的大腦里是否安裝了一個定時哭鬧遙控器。孩子為何會如此畏懼上學?是因看到陌生的大鐵門?看到小學教室四面雪白的墻面與幼兒園五彩斑斕的墻畫形成鮮明的對比?是老師要求必須整齊劃一的坐姿、站姿?是不允許隨便發言?我不明其中原因,畢竟我不是兒子,所有的緣由僅是一個成人的主觀揣測。
學校,尤其中國的學校,規矩而正式。當天真爛漫的孩子進入學校大門,我的腦海里會不覺浮現出另一幅畫面:在田野間肆意絢爛的小花因游人的喜愛強行移植到自家盆栽中,重新“栽培”“打造”,這樣的詞生鐵般的硬,我不免心生懼怕。草木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一所學校,若沒有細致順應的育人理念,只有急功近利的訓練、技術主義,那么,從校門走出的孩子將會是什么樣子?我不敢想象!我只能無數次地祈禱:讓孩子提高應試教育的免疫力,成為一名有思想的少年;也敦促身為人師的自己,要成為一名教育的思想者、學習者、踐行者。
全世界最苦的人是誰?除卻各種天災人禍的受害者,大概就是中國的孩子了。每天清早在父母的催促下吃幾口飯菜就匆忙去學習“知識”,晚上作業時間超越最佳睡眠時刻。玩樂時間要從上課走神、課間、午間、放學時間里擠出,學習的總時間遠遠超過工人和農民。孩子討厭學習,如同厭惡瘟疫,更重要的是,孩子不敢像我們成年人一樣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慨。孤僻、抑郁、怨恨、焦慮、逃避等不良心理成了教育的無形副產品。這些教育現狀折磨著每位有良知的老師,將幸福、快樂、痛苦、悲傷、溫情、感動、驚喜、寬容……這些具有生命氣息的自我情感融入課堂,成為每位教育踐行者的使命。盡管這樣的教育理念時而被當下的體制所裹挾,但我還是心存希望,愿能以慢慢濡染的方式喚醒孩子們幾近麻木的神經,讓孩子們最美好的人性慢慢蘇醒。
一、尊重,讓每個孩子都體驗
對孩子思想的尊重,應放在教育的首位。胡適先生說過:“不要把別人的腦袋當做自己的腦袋,不要把別人的思想當做自己的思想。”他提倡每個公民具有獨立思想。而反思我們的舊式課堂,教師處處維護自己的教育個性、教育思想,并希望得以傳承,在這種內在意識的支配下,學生自然成為傳承對象,被動地接收來自教師頭腦里大量的知識塊,一節課內學生來不及思考知識的來龍去脈,談何對知識的吸收與應用?
如今我們的課堂已向前一步——“滿堂問”代替了“滿堂灌”,我們的教學似乎向點燃學生的思考熱情方面做出了努力,但這樣的引導方式同樣讓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的空間。教師常常為了避免學生犯錯而躲避問題的旁逸斜出,主觀地將問題的枝杈進行修剪,直接導入問題的主干部分,使學生的思維一步步進入教師提前設置的問題圈里,在云山霧海里問題順利“被解決”。豈不知學生只有解決了那些枝杈問題,才有撥開迷霧自覺進入問題核心的在場感,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滿堂問”的教學方式看似是引導學生思考,其實是對其思考權利的隱性剝奪。
尊重,要體現在課堂的每個細節里。學生是伴隨著錯誤不斷成長的,課堂應是允許學生犯錯的所在,應是學生不懼怕犯錯的學習場,應是學生敢于暴露思維的展示場。面對一新習題的解答,征詢學生的答案,十名學生會有十種不同的答案。當正確的、錯誤的答案隱匿其間,不著急,只是微笑著問“還有么”?靜靜等待的背后,學生會在比較中厘清思路,進而從中篩選出正確答案。
此刻的微笑,是對學生思想引領的最佳表情,是對他們獨特思想的敞開接納。
二、展示,讓每個孩子都自信
農村孩子的內心有一種潛在的自卑在涌動,他們不同于城里的孩子有輔導班可上,有許多展示自我的機會,他們在別人面前展示的場所大多在課堂。但許多熱心老師唯恐自己沒有盡到傳授知識的責任,一節課總是講得滿滿的,只是偶爾提問幾位學生發言,所以慎于言、不張揚成為農村學生的外顯特征,他們沒有從內心噴發出的那種快樂與自信。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尊嚴地活著,不僅是家長的呼聲也是學生的呼聲。教師只要少講或不講、少評或不評、少做或不做,就能激發學生潛在的自信。
把講臺讓給學生,讓學生講講一道題是如何分析解決的;小組合作交流后派一個代表上臺展示他們的合作成果;老師沒有時間輔導學生,讓小老師幫忙;主題班會的策劃分配給學生,老師只在最后把把關。在各種展示的過程中學生的心量、膽量得到了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品質得到了培養,學生也會越來越自信。
三、傾聽,讓每個孩子都學會
傾聽是一種美德,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一般技巧,也是彼此認識了解的基本前提。而我們的課堂卻常常遭遇這樣的尷尬:學生A發表自己的觀點后,學生B又重復學生A的觀點;教師只關注課前的預設方案,不注重傾聽學生的意見,適時地調整教學進程,導致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小組討論時學生只顧自己說,不注意傾聽其他學生表達的意見,都各執一詞來捍衛自己未必站得住腳的觀點,只看到爭執之亂,聽不到各種觀點的融合之美。
想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教師先要學會傾聽。在學生敘述如何解題的過程中,教師耐心地尋找其思維的創新點,寬容學生沒有前提條件直接得出結論的跳躍思維出現。只有全身心地聽學生說話,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才能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疑慮,及時捕捉到課堂的生成資源,讓學生在鮮活的動態生成中挺進,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氣息與情趣,充滿挑戰與創新。
學生傾聽習慣的養成只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意滲透,學生自然能學會傾聽。在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中發現雷夫的“Buzz”數學游戲既好玩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傾聽能力。筆者在初中段仿照“Buzz”游戲設計“fighting”游戲, 具體針對二次根式內容——規則:說1到100之間的最簡二次根式,本身是最簡二次根式的要用fighting代替,能化簡的二次根式則要直接說出化簡后的數據。學生一個接一個地說,途中必須要集中注意力傾聽,否則就會出錯。如從1到10學生的回答依次是“1,fighting(代表2的最簡二次根式,),fighting,2(根號4不是最簡二次根式,化簡后為2),fighting,fighting,fighting,2根號2,3,fighting”。
除了設計好玩的游戲,平時還可以用“接龍”的方式完成一道習題的解答,或者讓學生復述同學的觀點。學會傾聽,學生能從別人的話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分享別人的思維成果,完善自己的想法,這對于他們的成長,非常有益。
四、評價,讓每個孩子都參與
從眾心理讓我們幾乎忘記自己擁有發表言論的權利,教室里我們也很少聽到學生發出評價的聲音,評價有時僅是“好”“不錯”這些沒有具體含義的可憐短語,換言之,師道尊嚴的威懾下,評價對學生來說只是一個虛浮的詞匯而已。評價如此沒有市場,原因常常在于教師僅僅重視知識技能的訓練,擔憂一節課下來達不到預設目標,故而省略學生的評價,或者是教師沒將評價看作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腦子里根本沒有讓學生參與評價的意識。作為教師,只有將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才能更多地體現對學生精神生命的關懷和關注。
學生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但很多時候更需要得到同齡人這一群體的認可。一道習題的不同解法,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是兩種不同的體驗。通常教師評價只會按自己的思路說出哪種解法更簡捷,變成一種數學方法的簡單介紹。這樣的解說,學生對習題不會有深入的思考,只是將老師的觀點直接灌入大腦,下課后再還給老師,更有甚者,直接神游去了。而讓學生參與評價,會觸動每個學生的思維神經,他們會努力尋找兩種解法的不同之處,學生的參與度明顯提高。
這樣的情境下,學生的評價會超出教師的思維閾限,不僅能促進用常規方法解題的學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幫助解法獨特的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而且教師會意外收獲到課堂的動態生成。與此同時,學生在對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其判斷能力自然會得到發展與提高。
另外,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數學日記是其中不錯的評價方式。它不僅可用于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用于評價學生的思維方式。通過日記的方式,學生可以對自己所學的數學內容進行總結,而且數學日記還可以發展成為一個自我報告,評價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問題解決的策略。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學日記不僅是學生收集評價材料的主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教師培養和評價學生的反省能力,讓學生在自我內塑反省中,不斷地明晰自我。
我們的教育要立人,要發展人,要提升人,要完善人格,要為學生的未來幸福生活奠基。教師需要激情,需要不斷地尋找教育的動力 ,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地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第二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