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重在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與鑒賞能力,它通過對學生審美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和激發,實現對人心靈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給學生一雙發現美感受美熱愛美的眼睛和進而創造美的能力。
現行的美術教學過于重視繪畫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對審美重視不足。
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學會欣賞——喚醒審美意識
高中學生往往還不能正確感受美、欣賞美。他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容易停留在淺表的層次上,感受不到作品的深刻內涵。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
在現行粵教版美術鑒賞教材中,有很多極富感染力的教學內容,如:在人物畫欣賞的教學中,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著名畫家羅中立的成名作《父親》,當畫作中的父親形象一出現,馬上引起學生的小聲喧嘩,有的說:“這幅作品畫得跟照片似的,太像了。” 有的說:“這老頭皺紋很多,指甲很臟,長的很丑”等。學生欣賞討論后,我進行點評總結:“畫中人物長得不美,但大家看到的只是人物的表象。作品《父親》畫的是‘文化大革命’后,一位和畫家熟悉的普通的、貧困的、苦澀的老農形象。老人皴裂的嘴唇、滿臉的皺紋、微鎖的眉頭、滄桑的表情,都是他艱苦勞動、艱辛生活打上的烙印。畫家羅中立毫不遮掩地把農民的‘本來面目’真實的表現出來,使得‘父親’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有血有肉。許許多多的人都被這幅畫所震撼所打動。”通過對這幅作品的欣賞,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也進行了對比和反省,“我也有父親,我尊重了嗎?珍惜了嗎?”畫中的父親的辛苦蒼老孩子回報了么?畫中的父親什么時候可以過上好日子,展露開心的笑容?
另外,教師可結合社會歷史背景,讓學生欣賞歷代名家作品,如清代鄭板橋的《風竹圖》。當“高山流水”的音樂配合圖片響起,“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詩句緊跟著作品出現。這時,學生感嘆:“好美啊!”。有的說:“它是以景喻情,但喻什么就不知道。”我做點評總結:“《風竹圖》是典型的以景寫情,又借詩以抒發感情的作品。‘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風竹中的枝葉、枯瘦的幼竹既是貧苦百姓的生活境遇寫照,又是畫家真摯感情的流露,它表達了作者清高的人格和情操,對民間疾苦的關切與不平。”諸如此類的作品常常滲透著深厚的人文精神,這時的品畫,已不再是單純的了解畫面內容,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去體味與感受畫家寓于其中的真情與偉大人格。
因此,在美術教學中要善于運用美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情感因素,去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這種情感教育在鑒賞教學中可以通過欣賞、討論、提問和總結等多種形式進行,內容可以從自然、社會和藝術等方面展開。通過鑒賞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讓學生了解作品的藝術成就,品味藝術的魅力,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
善于發現—開闊審美視野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我們的學生,對生活中很多美的東西還近乎熟視無睹。
因此,要讓學生學會發現美,就必須開闊他們的審美視野,引發他們的好奇心,使其正確地感受美術的審美形式。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圖片、畫冊、詩歌、音樂和錄像等精彩的多媒體課件供學生欣賞;或通過師生的交流暢談,去感受生活中的一些美好事物如山川湖泊、小草野花、春夏秋冬、親人呵護等。這些往往都是學生耳聞目睹但又最容易忽略的諸多美好。教師的恰當展示與巧妙引導,讓學生在欣賞與暢談中豁然醒悟:噢!原來日常生活中居然有那么多美好的東西。
同時,教師努力開發和利用本地課程資源,也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美和發現美的重要途徑。比如我縣地處粵東山區,是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它群山環抱、碧水環繞、自然風光十分秀麗,如:三江匯流,它由汀江、梅江和梅潭河組成,在大埔三河鎮匯流成韓江的起點,氣勢雄偉壯觀,江河沿岸山光水色,景色迷人。坪山梯田,位于大東鎮坪山村,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連片梯田有1200多畝,層層疊疊,線條優美。梯田一年四季景觀各異,或呈現出水滿田疇,如珠鏈披掛;或禾苗翠綠,如綠錦層疊;或稻穗成熟,金黃無邊;而每年冬季,梯田排列著簇簇稻草人,老牛悠閑地吃草,孩童歡樂地追逐嬉戲,又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其中,有多處“月亮田”,在夕陽的映照下,更顯動人身姿。如此優美的自然環境,筆者不僅把它們的照片請進課堂,還組織學生身臨其境,實地考察,收效甚好。
學習雕塑知識時,我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欣賞粵東第一大江韓江岸邊的“韓江源”石雕——雕塑母親頭扎發髻、背兒牽女,面對韓江之源,淡定從容地微笑著。這種造型是勤勞賢惠的客家女的形象體現,她取自客家古訓:扎緊髻鬃做贏人,相夫教子能當家。這樣選材,既幫助學生發現美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了客家女性的傳統美德。
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可用資源,如:在建筑知識方面,筆者利用假日組織學生參觀精巧圓滿的客家圍樓--花萼樓、大氣堅固的藍家方樓---泰安樓等建筑。通過觀賞和學習讓學生了解它們的建筑特點,并掌握相關知識,如:“花萼樓”設計精巧、結構獨特,顯示了客家人圓滿、團結、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廣東土圍樓中規模最大、設計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也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觀。此外,泰安樓,肇慶堂,“父子進士”牌坊,三河壩戰役紀念碑等建筑也同樣具有不凡的藝術價值。
通過對本地資源的學習了解,驚嘆作品的神奇和崇拜先民的聰明才智,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美術活動不是知識的灌輸,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一堂活化的文化熏陶課。在我們看似平凡單調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存在。教會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體驗生活中美的千姿百態,讓他們品嘗審美帶來的快樂,引發其對生活的思考,從而開闊了審美視野。
激發創造——追求美的境界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才能完善人格。”所以,美術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善于發現美,懂得欣賞美,還必須培養他們在實踐中創造美的能力。
筆者利用課堂教學或課外活動課,開展手工制作的專題內容教學,如《變廢為寶》。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被看作是“廢品”的東西,它們可以通過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成一些構思巧妙、精美別致的手工藝品。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既熟悉又容易獲取的一些材料,通過欣賞、觸摸、討論、示范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有些“廢品”制成了臺面裝飾物,如:作品《萬年青》,就是用多個綠色雪碧塑料瓶剪出均勻、整齊的眾多長線條,運用卷曲、編織、穿插固定和重疊等方法,制成一棵棵郁郁蔥蔥的“萬年青”。它象征著旺盛的生命力,激起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有些“廢品”制成了壁掛裝飾畫,如:作品《男耕女織》,是先用泡沫碎塊做出人物造型,表面粘貼上相應的彩色花布,再把它固定在卡紙上,人物周圍加以干草植物進行裝飾,最后完成一幅鄉村風景人物畫。通過完成作品,讓學生了解舊時人們和睦相處的生活樂趣;有些制成了欣賞和實用相結合的藝術品,如:在我校的女子手工制作小組活動中,筆者教授學生鉤織的技能。學生利用乒乓球和各種喜慶的彩線等做材料,運用平針鉤織法,先鉤織出燈籠的“外衣”,再縫合在球體表面,燈籠的主體就完成了,加上裝飾吊墜,一個漂亮的燈籠就制好了。學生運用大小不同的球和顏色豐富的彩線編織出五顏六色的燈籠,在喜慶的節日里,它使節日更喜慶。類似這樣的作品還有許多,如:刺繡、制作中國結、紙帖畫等。當手中的材料變成一件件栩栩如生、富有裝飾美感的作品時,都會引來學生一聲聲的驚嘆和羨慕的眼光。在我校“國家級示范性高中”驗收期間,這些手工作品,受到了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這種實踐與創造相結合的教學,能讓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互相觀賞、點評,互相交流創作體會。這時候的美術課不再是單純為了學會某種技能或掌握某些美術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創造的喜悅與成功,去追求美的境界;也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美化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它寓教于樂,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讓學生從此愛上美術課,真正起到一舉多得的良好效果。
通過美術教學的實踐,我感覺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要像宗白華先生所說的那樣:“積極地把我們人生的生活,當成一個高尚優美的藝術品似的創造,使它理想化、完美化。”
(作者單位:廣東大埔縣虎山中學)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