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我倆沒被人販子拐走!否則,爸爸媽媽將會多么悲痛呀!那些尋找孩子的媽媽們,實在太偉大了。”雅兒和驍兒,幾乎是流著淚看完了《幸福魔方》中的“寶貝回家”這一期節目。這是除了日本動漫之外少有的專注,以及蜜水泡大的孩子身上難得的感動。
“是呀,你們也是我們全家的未來和希望。自從你們呱呱墜地,給你們起好名字,你們注定要延續我們的血脈和親情。”我見其勢可乘,看似無意卻有心地附和了一句。
“哦,你們為什么要給我取這樣的名字?這個名字中又有怎樣的含義和希望呢?”古靈精怪的雅兒提問道。
“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表現力最強的文字。它有五千多年文明和歷史,每個字都是一首詩、一幅畫、一卷歷史。”我見孩子的求知欲已經被激起,故意賣關子,引而不發。
“那你就說說嘛。我們的名字都有哪些含義?”兩個孩子齊聲說。
“好吧,那我們也模仿電視臺上的做法,來個《漢字魔方》節目,探尋一下名字的密碼吧。”我借梯上樓,干脆組織一次家庭沙龍。
“首先說說我的名字吧。”雅兒又一次搶先發言。
“你的名字啊,‘舒雅’兩個字,究竟有什么含義呢?你們自己說說。”
“舒,就是舒服;雅,就是高雅、文雅。”
“對呀,就是希望你生活平平安安、舒舒服服;還有,做一個有氣質的、高雅的、落落大方的女孩。”
“‘舒’,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舒展,希望你保持純真的天性,快快樂樂地成長。”先生在一旁補充道。
“還高雅、落落大方呢!我看她完全是一個假小子。理著短發,說話基本用吼,走路基本用跑!”一直傾聽的驍兒突然插話道,惹得雅兒連忙去抓。姐弟倆在房間里笑鬧著,追逐著。一會兒后坐下來,弟弟又問:“那我‘儒驍’這兩個字,又有什么意思呢”?
“儒,古代有儒家,后來指書生。至于驍,讓我們上網查一查。”
孩子們上網查閱之后,知道了“驍”的兩種含義:一是做名詞用,好馬;二是做形容詞用,勇健,如驍勇、驍騎、驍將等。
“儒,還有‘柔’、內涵的意思;驍,還有剛強、外顯的含義。‘儒驍’,就是希望你有勇有謀、剛柔相濟。希望你既努力學習,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又勇敢堅強,有勇氣、能開拓、敢擔當,做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先生引經據典,讀書人本色暴露無遺。
“媽媽還要補充一點,你倆一個‘雅’一個‘驍’、一文一武,都是我們的好寶貝。”我微笑著作了小結。
孩子們又纏著我們說了我們自己姓名的含義。
我見孩子們興致勃勃,決定開展一場“名字的密碼”探究活動。
“你們知道,魯迅的姓名、字號等情況嗎?”
“魯迅,原名周樹人,又名周樟壽、周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姐弟倆爭先恐后,結結實實地背書。
“你們都知道魯迅這么多名字背后,有什么含義嗎?”
姐弟倆被問住了,一時語塞。
于是,先生發揮他中文系畢業的特長,說起了有關魯迅姓名的故事——
魯迅一生用過140多個筆名,其中以“魯迅”最常用、最著名。
在用這一名字之前,我們的偉大作家曾有過阿張、周樟壽、豫山、周樹人等名字。
“阿張”是小名,是他的祖父周福清所取。
當時,魯迅的家庭是一個名門望族,祖父周福清在朝廷做官。
1881年9月,魯迅在紹興出生了,他是周福清的長孫。當抱孫的喜訊傳到北京時,周福清的官邸恰巧有朝廷重臣張之洞來拜訪。周福清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出于對魯迅光宗耀祖的期待,就把魯迅的小名取做“阿張”
之后,又運用漢字同音異義的特點,將魯迅的大名取做“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用這個名字。 不過,由于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而“傘”又與“散”同音,加上同學們也利用這個特點給他取綽號,嘲笑他。于是,他便請祖父改名,改為“豫亭”,再改“豫才”。
他13歲那年,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為卷入了一個科舉的舞弊案,鋃鐺入獄。隨后,他的父親又生了重病,最終死亡,家里的房子也被迫賣掉了。他經歷了富家公子哥到窮人家的長子的轉變,上有患病的父親、孤苦的母親,下有幼小的弟妹,經常拿著東西到當鋪去典當,用變賣的錢給父親抓藥,深切感受到了人情冷漠和世態炎涼。
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椒生的叔公,入了江南水師學堂。周椒生盡管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十分蔑視,認為本族的后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卻跑到這里來準備當一名搖旗吶喊的水兵,實在有辱門庭。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
關于“魯迅”這一筆名,他的朋友許壽裳曾作過這樣一番解釋: 一是他的母親姓魯;二是古代周魯屬于同姓之國;三是取愚魯而迅速之意。究竟屬于哪一種原因,到現在,還沒有確證。孩子們假如有興趣,可以考證考證。
姐弟倆專心致志地聽著,兩雙小眼睛瞪得溜圓,似乎在說:“原來,姓名背后有這么多學問呀”。
于是,我們布置了一場名為“名家·名字·密碼”探究活動。要求是——
運用圖書資料、上網搜索等途徑,比一比,誰搜集了更多的著名文學家姓名及字號;說一說,誰能將某個著名文學家姓名的典故說得最生動;寫一寫,“說說我名字的密碼”一文,既可以寫到學校布置的周記里,也可以單獨寫成文稿,發到博客里,或者投寄到學生報刊。凡圓滿完成以上3項任務者,獎勵一個月的零花錢。
看到兩個孩子一個勁地去搜集著名文學家姓名的知識,精心準備要講述的故事,寫作有關自己姓名的隨筆。我們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生命不僅是一種結果,更是一個過程。在生命成長旅程中,每一個腳步都值得珍視,每一處足跡都可圈可點。尋找名字的密碼就是尋根,留住名字的密碼就把根留住。
名字密碼探究活動不久,孩子們頗為自豪地說:“我將我們探究名字密碼的經歷跟班上同學說了。他們很多人都感興趣。大家都想探究一下自己名字的密碼。不少同學都想回家問爸爸媽媽呢”。
是呀,漢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瑰寶,名字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息的密碼。一個人,在起名之初,就深深打上了中華民族的印記,融入了生命的親情,傾注了血脈的虔誠。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視這一民族遺產呢!
活動已經畫上了句號,但留在我們心頭的震撼依然未平:我們總怨孩子太不愛學習了,太會上網玩游戲了。捫心自問,孩子容易滋生“網癮”而非“學癮”,是否與我們家長的教育行為有關呢?我們究竟為孩子創設了多少網絡學習的平臺,孩子的網絡學習行為究竟受到了多少積極的鼓勵呢?
看到孩子們“樂不思蜀”地搜索有關姓名的信息資料,將平常用于玩游戲的玩具轉化成學習的工具,我心底暗想:孩子是熱愛學習的,但一直以來我們似乎忘了給孩子一把打開民族文化寶藏大門的鑰匙。
(作者單位:浙江磐安縣安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