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要成為日后的藝術家,還需要具有‘控制感、有力的技巧以及對文化與記號的微妙領悟’”我們的課堂教學可以借鑒藝術作品,掌握文學作品的藝術法則,轉而生成學生的習作法則,著力打造文學素養,努力使他們成為熱愛文學者。
【鏡頭1】
小學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精選出來的文學作品,都有可值得借鑒的藝術技巧。秦牧在《藝海拾貝·掌握語言藝術搞好文學創作》中也提及到借鑒的概念,“有本有則,借鑒、揚棄的道理,不僅對于詩歌是重要的,對于其他一切文學體裁的創作,我想,也都是重要的吧”。
班級的孩子們吟誦了《山行》《楓橋夜泊》,繼而又誦讀了《北大荒的秋天》,再欣賞了《秋天》后,對秋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大家聚到一起,有的動筆寫秋,有的動口說秋,還有的議秋——
鄧淑樂寫了以下的一些成語和四字詞:
果實累累 瓜熟蒂落 秋風習習熱鬧非凡 心曠神怡 大雁南飛山清水秀 秋雨瀟瀟 水送山迎 桂子飄香 碩果累累 天朗氣清
趙書曉不愿意寫,他談了自己對這些詞語的感受:“我發現有的詞是描寫秋天景色的,比如:大雁南飛、山清水秀、秋雨瀟瀟、天朗氣清;有的是描寫秋天豐收景象的,比如:瓜熟蒂落、桂子飄香、碩果累累、果實累累;有的是描寫秋天氣候的,比如:秋風習習、秋雨瀟瀟、天朗氣清。”
張曉冉插上了嘴:“其實,我們學的《北大荒的秋天》中有現成的秋色的描寫,我來背背: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出嘩啦啦的笑聲;挺拔的高粱揚起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邊,村子口,榛樹葉子全都紅了,紅得像一團團火,把人們的心也給燃燒起來了……”
從詞到句,從句到段,孩子們一步步地在完成著他們對秋的詮釋。在講述的過程中,大多數孩子能夠將自己剛才的所得進行詳盡的描寫。討論還沒有消停,他們又吟誦起古詩句來。
朱滌非提醒著大家:“剛才我們說了詞,說了句,但沒有說到情。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眼中的秋都是不一樣的,唐代兩位著名的大詩人對秋有過自己的描述,一位是杜牧的《山行》:遠山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對秋天的楓樹林是如此的喜愛,以至于停車下來欣賞一番,不忍離去……”
“停!讓我來說!”徐璐擠了過來,“另外一位是張繼,他的《楓橋夜泊》是這樣描寫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時此刻的張繼愁緒滿懷!同樣的一個秋,在兩位詩人的眼中卻是如此的不相同。”
曹勖做了總結:“看來,我們在描寫秋的時候,不單單要注意用詞用句,還要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中。這樣才能真正將秋意細致描述出來。”
其實,學生對于文本或身邊的人、事、物、景都有自我的理解,朱自強在《經典這樣告訴我們》中說,“絕大多數兒童的文學閱讀是一種文學欣賞的過程”。基于此,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從中汲取習作法則。
【鏡頭2】
《恐龍的寶藏》是兒童文學作家王一梅的長篇童話代表作。作品以綠蜘蛛畫在樹葉上的藏寶圖引出故事,用獨有的細膩筆觸塑造了虛行龍阿迪、阿木、阿莉以及田鼠阿倉等生動的童話形象。文句優美,境界高遠。為了緩解閱讀難度,孩子們進行通過閱讀,尋找主題,感悟書籍內容。
王鑫(主題:愛))——
阿迪、阿木、阿莉通過綠蜘蛛在樹葉上畫了一張藏寶圖,開始了他們的尋寶之旅。阿迪、阿木、阿莉是三頭虛形龍,他們在旅程中有過爭吵,還互相動過手,但是更多的是團結友愛,互幫互助。虛形龍并不是孤單的,童話中洋溢著親子之愛,朋友、同伴之愛,對動物及人類朋友之愛,都成為鼓舞人與動物的力量。
作者讓我們相信:愛是一種能力,在我們被愛的同時也要學會去愛!我愛我身邊的人,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愛,是一種境界很高的愛!
蔣逸(主題:謙讓)——
阿木、阿迪、阿莉逃脫了井深,來到了高爾夫球場,遇上了兔子,兔子們見了恐龍,不相信是真的,后來,兔子們看見了它們說話,就認為是真的了。在恐龍要離開高爾夫球場時,首領兔子跳了出來,讓恐龍幫它們解決一個困難:算一下兔子們有多少根蘿卜?阿迪一口報出了答案:“36根!”兔子很羨慕阿迪,就給了恐龍一根蘿卜,這時,三只恐龍就爭吵了起來,阿迪和阿木此時此刻都沒有想到謙讓,而阿莉獨自坐在草坪上想:為什么哥哥就不能像兔子們一樣學會謙讓呢?
謙讓是一種美好的品質!
徐璐(主題:自信的力量)——
《恐龍的寶藏(發財美夢)》講述了豬—巴羅與恐龍—阿莉,他們一起認識后,阿莉把尋找寶藏的事告訴了巴羅。巴羅就對阿莉說,這寶藏要是能有金幣,就把金幣種下去,種出許多金幣來。阿莉覺得他的話不對,就糾正他。巴羅說:“唉,像我這樣有理想的豬,為什么就不能實現我的夢呢?”言下之意就是巴羅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夢。由于這是童話,總會有奇跡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奇跡當然很少,但有的時候自信帶來的力量是不可估計的。
四年級時,班上要選值日班長。但班主任王老師并不想急著選,她要先看看我們的表現。回到家,我向爸爸媽媽表示我有信心當選上值日班長。媽媽說:“別吹了,你先管好你自己吧。”我立刻搖頭表示不贊同,同時我的自信心也更強了。我努力地學習,考試、做作業時我看清題目再動筆……功夫不負有心人,競選那天我成功當選值日班長。那時我明白了自信就是力量,努力就有力量。
王一梅老師閱讀了孩子們主題閱讀感言之后,回復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
就說朱滌非、陳凌婧、徐璐、胡秋奕等同學吧,寫讀后感就像寫電視連續劇或者小說連載一樣,寫了一篇又一篇,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不同的感受,你們聯系生活,聯系閱讀過的其他文學作品,思路開闊,寫出了獨特的思考和真實的內心感受。
你們能通過一本書悟出許多人生的道理,還有劉榮珺、胡秋奕等同學讀出了朋友的可貴、友誼的力量,徐上、湯敏超等讀出了環境保護的重要,倡導過低碳生活,這也給我很多啟示。
【我的主張】
從孩子們的主題感言和王一梅老師的回信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們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加工、改造的對象,而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對文學藝術的鑒別和感悟意識在不斷地發展,直至能將自己的行為、思維參與到學習的活動中去。這便是語文素養在逐漸形成。
諸多的童話作品都是具有強烈幻想色彩的兒童故事,它比一般的文學作品更富于幻想,更富濃厚的浪漫色彩。它與兒童的心性是相通的:幻想豐富,夸張強烈,情節曲折,語言簡潔、生動、活潑,富有詩意,常用擬人、反復、對照的修辭手法。那么,我們如何將文學作品的藝術性順化為習作法則呢?
1. 在充分閱讀文學作品(含教材中的文本作品)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順勢講解作品的體裁特征,告訴孩子們文學作品(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總是通過新穎、有趣的故事反映生活,揭示某種道理,為他們形成文學創作的習作法則尋找模板。
原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長趙鏡中先生在《童書如何進入教學現場》中關于閱讀曾有過這樣一段言論:“課堂的閱讀活動不應只是為知識而閱讀,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學會閱讀的技能,成為一位真正的閱讀者。”他還告訴我們,閱讀教學活動可以從文學性方面去思考。我們可以帶領孩子們從文學層面上去感悟作品,尋找基點,從藝術作品中獲得創新的技巧,使習作法則成為必然趨勢。
2. 在不斷與作家、作品的接觸過程中,學生們也許會從作品中找到自己成長的足跡,也許能找到萬事萬物的規律,也許還會鏈接到未知領域的無限遐想……他們用自己的心智表達著對作家們的敬仰,也在尋求中獲得成長的痕跡,感知著美滿的幸福生活,讓自己的心靈一次次翱翔在自由成長的天宇之際。學生們跟隨作家的腳步探尋文學殿堂之中美妙的聲樂,繼而發揮出他們的聰明才智進行二度創作。
學生有了積極性,即便是重復別人的活動,也必然有新的創造、新的發現。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挖掘現有的教學創新因素,讓他們在玩耍、觀賞、探索、創造中逐步完善對文本的感受力,切切實實地將藝術作品匯聚的技法轉化為習作法則。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溧水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