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想從“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的教學角度,就文言文教學的現狀、文言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思考與各位同仁交流。
一、關于“串講”式教學的思考。串講,長期以來一直是文言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它的特點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要求,學生實施,教師講完,教學結束。雖然學生在課堂上也時有讀誦、發言、對話,但基本的形式仍然是教師為中心的講的形式,學生只是記憶的聽眾。它的優勢是:嚴謹、細致、整齊,所謂步步為營,穩扎穩打。學養深厚的老師,能直接給予學生示范、引領和專業影響。它的不足是:學生學習被動,缺少回饋、質疑的氛圍及自主學習的內驅力,也不符合因材施教、授之以漁的正確的教育理念。串講的理論基礎是未知論。從未知論的角度看,學生是未知的教學對象,所以。要對他們進行教導,要對他們進行灌輸,要一刀切,要“填鴨式”……在未知論者眼里,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而不是被點燃的火把。從已知論的角度看,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教師也不是在上面寫字作畫。從嬰兒開始,在遺傳因素和客觀世界的影響下,他們對世界已經有不斷發展的認識。這些認識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錯誤的,有些是模糊的。教育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堅持正確的,改變錯誤的,理清模糊的,從而使他們更好地成長。所以,教育,就是針對學生的困惑、疑難與需求提供幫助。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對他們灌輸,而是幫他們建構,教會他們學習。教學的本質,不是為著教師講完,而是為著學生的學成。由此看來,以未知論為基礎的,以教師串講為主要形式的文言文教學,由于忽略了教學中的授人以漁、學會學習、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等正確元素,因此,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不能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二、文言文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正確的語文閱讀課程,重視的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何為個性化閱讀?即“在安全自由的環境和心態下的,獨立的、各取所需的、發現探究的閱讀,是走進作品,與作者、作品直面對話的閱讀,是一種自由抒發自己的感受,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閱讀”。這種“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閱讀,強調的是個性的感受和獨立的思想,強調的是“親歷”和深度理解,而以教師為中心、師云亦云的串講式文言文教學,恰恰違背了這一符合規律的閱讀本質與特征。
三、培養興趣、習慣,通過學以致用達到學成之目標當是最適合的教學。在教學中,通常的情況是:我們總是只關心結果,不關心原因;只關心分數,不關心興趣;只關心考試,不關心學生。殊不知,培養學生的興趣、習慣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學習后進的學生不是由于他們的天賦和知識的欠缺,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興趣與習慣。由于我們缺少對學生的關注和了解,就會造成經常性的事實上的誤判,出現對所謂差生的“惡補”和“意外感覺”等現象。而“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正是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事實證明,在使用中學習,會迅速激發學生的“頭腦風暴”,學習外語如此,學習漢語亦如此。學習現代漢語如此,學習古代漢語亦如此。在中文與英文、中文與法文、中文與日文等的翻譯中,經常被強調并使用的方法是“對譯”,但學習漢語的文言文時,卻鮮有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者。我這三十年“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的教學與研究,正是為此作了補充。而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可觀的進步與發展,既是明證。
四、翻譯學上的“三原則”與“信、達、雅”的實踐。1790年,英國翻譯家亞歷山大·弗雷澤·泰特勒在倫敦發表了被譽為西方翻譯史上“第一步部較為完善的翻譯理論專著”——《論翻譯的原則》。書中提出了翻譯的三原則:譯作應忠實于原作的內容和思想;譯作應忠于原作的形式和風格;譯文的行文要如原語寫作般自然流暢。泰特勒指出:這三個原則是好的翻譯必備的條件,它們的次序的排列是恰當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順序排列的,如果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要犧牲某一個原則,就要注意到它們的次第和比較上的重要性,絕不能顛倒主次,以犧牲思想內容的重視來求得譯文的優美和流暢。
1898年,中國翻譯家嚴復在其譯著《天演論》的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他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至原文辭理本深,難以共喻,則當前后引襯,以顯其意。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何為信、達、雅?我的理解是:準確、流暢、有文采。我想,這是符合嚴復原文之精神的。“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的教學與研究,正是對“三原則”與“信、達、雅”的很好的實踐與體現。
五、能力形成的“一課一得”與“得得相連”。沒有正確的教學目標,就沒有正確的教學行為;沒有正確的教學行為,就沒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目標應“小而實”,要避免“大而空”。想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如《賣油翁》一課,其教學目標有三,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與習慣;了解在運用中學習文言文的科學方法;理解和學習運用“嘗”“但”“因”“去”“射”“精”“惟”等單音節詞及“不亦……乎”的句式。前兩者,是相對長些的目標。第三個目標,則是這堂課要基本達成的語文知識與能力。通過溫故知新,復習建構,仿寫運用,激勵評價,使目標基本達成。“一課一得,得得相連”,學生就自然形成了有層次的能力階梯或能力系統。
六、以發展性評價引領。從發展性評價的角度看,評價是車頭,而不是“跟著車頭走的車廂”。因此,它應該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動力。執教“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的課例,需要始終堅持評價中“激勵”的核心原則。如教學時一以貫之的朗讀評價、口頭翻譯評價、書面翻譯評價、小結評價等等,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毅力與學習信心。
綜上所述,文言文的教學,應是針對學生的困惑、疑難與需求提供幫助的教學,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對學生灌輸,而是幫他們建構,教會他們學習。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文言文閱讀也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培養興趣、習慣,通過學以致用達到學成之目標,當是最適合的教學。翻譯中需要堅持“三原則”與“信、達、雅”的理念。一課一得,“得得相連”,學生就自然形成有層次的能力階梯或能力系統。教學中,要以發展性評價引領,堅持評價中“激勵”的核心原則,讓評價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動力。“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的教學與研究,正是對以上論述的實踐。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教研中心)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