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幾位專家到學校考察訪問,在談到如何保持學校活力的時候,首先問我這個問題。
是什么讓我保持持續的熱情?
從經歷的一些事情來說,令自己尷尬的地方其實很多:例如到了小學后,職稱聘任的問題并沒有被解決,一直到了來到學校的第五年才在新的聘任中解決,工資剛剛漲上了半年;再例如你想爭取對教師隊伍進行一下新的補充、想對校舍的使用進行一番重新的設計和布局,發現這樣的可實現空間其實不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自己畢竟是一位在職在崗的工作人員,就要履行相匹配的職責和義務,在這一點上既是一個人的本分,也是自己唯一可以操作的一個大空間,只要想做,就可以做一些的。
價值觀這東西實在很重要,你把成功的意義定位在工資待遇上,那么可能會感到當教師在工資待遇面前一敗涂地了;你把成功的意義定位在客觀條件對你來說游刃有余,那么可能會感到客觀條件對自己來說實在是太苛刻;你把成功的意義定位在鮮花掌聲和榮譽,那么我早就可以不必要努力工作。什么是成功?在工作上,是不斷地克服客觀條件的限制而朝著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斷貼近的過程,無論多難,都能夠有勇氣有信心有辦法去突破。在生活上,是不受物質條件奴役而不斷地向追求和諧幸福的生活狀態貼近的過程,無論遇到什么,都能夠有勇氣有信心有辦法去和親人一起面對,能盡孝的時候努力盡孝,相夫教子隨遇而安,這就是我理解的成功。這樣的理解總會讓我看到工作和生活的希望,于是熱情總在保持。
“在目前情況下,用什么方法讓校長繼續保持這種熱情?這是需要大家研究解決的。”坐在一旁聽著,我思考近些年來地方的政策環境已經給與我的支持:其中由我們按照學校的辦法進行課程實施和課程開發,這就是一種支持;由我們按照自己的思路改善課堂教學、推進家委會工作,這也是一種支持。不反對不壓制想干事創業的動力就是一種支持。支持不一定是給你增加多少補貼、給你多少生活的方便。但是并不是每一位校長、每一位教師都是如此的追求,每個人的定位不同追求不同,而且畢竟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現實面前,所以還是希望教育行政部門如果有條件的話,多給積極投身教育改革的校長們老師們一些時間、空間包括物質方面的支持為好。現在全國各地不少地方都在做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以讓那些改革者們能夠靜心工作、潛心鉆研,安心為地方的教育發展盡心盡力。
目前,政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的改善,就是對校長和老師們的一種支持與肯定。看著大樓落成、內配越來越現代,我們又在思考,怎樣努力提高自己以縮小跟現代化的差距。過去在平房里我們用《陋室銘》《大學》《為學》來激勵干事創業的信心,在一清二白的條件下和孩子們一起進行課程改革,彰顯著一種精神的高度;現在樓房的高度、現代化的高度是一種考驗和挑戰,考驗我們這些人能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高。因此,因為有這些目標在,大家行動的腳步在繼續,而且不斷調整邁步的姿勢,這個現狀會讓我保持著一股熱情,不是眼饞樓房不是眼饞現代化的內配,那些東西只要政府有錢都可以解決得更好,這些東西不能束縛自己行走的方向,但因為在這個崗位就必須思考怎樣行走,否則對不起這些物質的東西和精神的關懷。
因此,是什么讓我保持持續的熱情,最主要的東西是:如果簡單地說,就是一種職業的自覺,深一點說就是一種生命的自覺。我知道在目前的體制下,行走一步真的不容易,但是還是想只要在職一天,就要讓農村孩子接受好教育的現實再貼近一步。有沒有熱情受阻的時候?肯定會有那么一天。萬一到了那一天,比如現實把我壓抑得難以讓理想呼吸,我的熱情不會降低但可能會發生轉移,人有時候也需要尋找到一個拐點。身為一名校長,這給我的現實啟示就是:如果把一位優秀的教師留得住,就需要他還沒有尋找拐點的時候,開始支持幫助他堅定留下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