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名字,作為英語教師,一次靈感的突現讓我發現了英文名在我的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我開始實施起“讓英文名飛起來”的行動計劃。
計劃進行前,我讓孩子們感受到擁有英文名是一件驕傲、令人羨慕的事。于是我首先介紹自己的英文名,告訴他們我的名字Shirley的含義及在跟外國朋友交流時,它給我帶來的便利。看著孩子們羨慕的眼神,我心里美滋滋的。在之后的教學中,我每天選出兩個課堂表現突出的學生,并在下一節課正式進入課前五分鐘的英文名贈送儀式。儀式中,除了呈現英文名外,還將這名字的涵義、所關聯的小故事或曾經用過這名字的成功人士、老師的寄望以及名字的發音規則等,一一呈現給全班同學。獲贈學生的英文名隨即在英語課堂及平時的生活中、在學生和師生間使用開去。經過一個學期的試行,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了。
英文名以獎勵的形式贈送出去,很好地激勵了課堂表現好的孩子,讓表現好的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而對于表現相對差些的學生來說,羨慕和妒忌也促使他們改變自我、不斷進步,讓教師的課堂教學更流暢有效。
在選擇受贈名單時,我偏重課堂表現進步大的學生,而不是僅關注成績好的學生,否則會讓學生覺得老師偏心,同時也會打擊后進生的自信。后進生多是受老師批評的,如果能在不被大多數老師看好的情況下送上獎勵性的英文名,他們會十分感激你,也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你,喜歡上英語課。
“皮格馬利翁期待效應”揭示了期望對于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每個孩子英文名的選擇,我都是結合其性格特征,并在征求其意見之后決定的,名字里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包含著教師對孩子的寄望,指明了孩子今后發展的方向。
如班上的Daniel,他是一個體育天才。可惜他性格暴躁易沖動,同學都不愛接近他,老師們對他也無可奈何。可是隨著班上獲得英文名的同學越來越多,他按捺不住了,上課腰板坐得筆直筆直的,眼睛也由之前的東張西望變為跟隨著我轉。第一次看到他轉變,我非常高興。其實我知道,很多時候他盯著我的眼神還是游離的,但我卻大力表揚了他的進步,同時約定,如果進步能維持兩周以上就送他一個英文名。在一周的時間里,他不斷進步,從原來的“形式主義進步”發展到開始舉手發言,積極思考問題。一周后,我將寓意著“喜好運動、聰明、隨和、值得信賴”的 Daniel送給了他。在贈送儀式上,我看到他認真地將我對這名字的解釋寫在了課本的首頁,內心里若有所思。那以后,他真的變了,變得冷靜、友善了很多,班上的同學也漸漸地喜歡跟他玩了。這或許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吧。
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英文名,孩子們都非常珍惜,而被老師親切地用英文名呼喚時,他們會產生一種自豪感。
每個英文名中都包含著一定的背景知識,包括民族風情、思維方式、歷史風貌、神話傳說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英語文化意蘊。在贈送儀式上對每個名字內涵、所關聯的故事的解釋,能很好地向學生呈現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
英文名中,大部分語音具有代表性,好記好聽的名字可以作為教師語音教學的例詞,方便學生了解和鞏固語音特點,然后舉一反三。在選取名字的過程中,除了考慮一些學生的特征外,我盡量選取具有一定語音代表意義的名字,條件允許的話,一段時間內送出的名字還注意要重復出現相同的語音規則。
在贈送英文名的做法實施之前,學生只了解課本中常見的幾個名字的性別,在語用中知道代詞he/ she/ him/ her的使用,但對較少接觸的名字就有一定困難。經課堂中不斷接觸了一定量的英文名后,孩子們基本上就能在聽到英文名字后立刻判斷出性別,并在交談中準確地使用人稱代詞。
實踐證明,作為獎勵機制,贈送英文名給英語課教學帶來了許多積極的影響。但也有人質疑,認為這一做法只是短時間內的一種“誘餌”,學生一旦獲得英文名之后就不再受用。我也考慮到這一點,于是跟學生有個協議:獲贈者如果在課堂上或完成作業中有松懈現象,全班同學將停用其英文名,直到其改正為止。當某人的英文名被變成擺設時,他/她就得反省自身并重新努力。兒童心理發展特征告訴我們,教師要不斷更新思想,跟孩子們打一場“持久戰”,以確保英文名能“飛”得更久。
(作者單位: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下村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