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遇見這樣的例子:上級領導開大會批評了某領導,然后某領導回到單位開始訓員工,員工又開始往下傳遞,這種方式常會引起惡性循環,結果導致一團抱怨和批評,大家情緒處于消極狀態又談何上進?表面看上去,“訓”的時候非常湊效,因為沒有人吭聲,你就在那徹頭徹尾地批吧,可這個過程實際上很難起到推動工作的作用,所以我常稱為“情緒污染”,不到迫不得已,最好別用這樣的方式。
可是最近我因為情緒有些不好,雖然沒有大發雷霆一般,但是兇巴巴的眼神足以把人家嚇到一邊去。于是我看到了老師對我說話的小心,學生對我說話的謹慎,唯恐哪個詞用得不對會惹怒我一樣。但我一開始并沒有察覺,后來一反思才發現是自己在把情緒污染傳播開來所致。我需要尋找更好的方式來避免或者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以對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于是盡快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狀態。
不良情緒的產生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外在的干預,比如挨批評、被誤解、遇上糾紛、親人朋友遇上麻煩等都會影響;二是內生的力量,比如因認知水平不能正確理解客觀的事情,或因自己不良的心里素質,或因自己對信仰的堅定程度等等。但是面對同樣一件事情,內生力量的不同會帶來不同的情緒體驗。于是從二者來看,內生的力量是關鍵。了解了這一點,就需要通過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完善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等來提高“抵御”和判斷能力,以免自己受到情緒污染。
不良情緒的危害就是污染性很強,具有極強的殺傷力,而且是一種無聲的殺傷力;污染速度很快,不知不覺地開始蔓延出去。而在學校里,教育教學的協調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往與溝通才能實現的,它的前提就是需要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狀態,用這樣的情緒去感染人、影響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在課堂上,一個帶著積極的情緒走進課堂的老師,給孩子們帶來的是心靈的舒展而不是禁錮,是學習的愉快而不是沮喪,這些積極的情緒不但能讓老師感受到教的快樂,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的快樂。
因此,我們關注教師成長的過程中,作為校長一定要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態給教師帶來的影響,作為教師一定要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態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我們不一定能夠帶給他人多少的啟迪,但用積極健康的情緒去感召身邊的人應該成為一種自覺。要謹記,我們恰恰是因為他人的存在才有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因此,切記要小心被自己的情緒污染!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