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要給兒子買新書看——繪畫版的四大名著,拼音版童話故事,還有各種各樣的認字識物大全,等等。兒子雖然才四歲,買回家的書卻近一百本了。可是在這一百本書里,真正適合兒子看并且耐讀的書卻是寥寥無幾。雖然每次買回家的書本上都有標明“適合孩子”閱讀,可是回到家之后卻發現這些書并不怎么適合他讀——要么看不懂,要么內容粗糙,要么主題意識脫離小孩的視角。
有一次再去書店給兒子買書時,我意外遇見了一本叫《男孩和青蛙》的書,這是一本給小孩子讀的繪本圖書。這本書薄薄數頁,用適合小孩子觀賞的繪畫風格畫成,畫面簡單而有趣,內容積極美好,這與我以前給兒子買到的一些關于“怪獸”的卡通書非常不同。這本繪本里的畫面中沒有怪物,也沒有暴力,呈現出一種可以安慰心靈的和諧。我手捧這本漂亮的小書,非常喜愛,心想兒子也一定會喜歡這本圖書的。
我把這本畫面美麗而寧靜的繪本圖書帶回家,隆重地向兒子推薦:“寶寶,我有一本好漂亮好漂亮的書要送給你讀。”
兒子急不可待地接過《男孩和青蛙》,一看封面就喜歡得不得了——那個安靜的男孩就是兒子自己,那個可愛的青蛙就是兒子的好朋友嘛。兒子拿著這冊繪本,歡天喜地,開始翻看起來:一個男孩遇到一只青蛙,青蛙說會蹲,男孩也說會蹲;青蛙說會跳,男孩也會跳;青蛙說我有手、有腳、有眼睛、有嘴巴,男孩說我也有手,有腳,有眼睛,有嘴巴……
看到這里,兒子知道了自己和青蛙的相似之處。
兒子接著讀繪本:青蛙把男孩當成青蛙王子帶回青蛙王國,可是男孩跟青蛙國王說,我有黑頭發、紅耳朵、翹鼻子、分開的手指和腳趾,這些青蛙都沒有……
看到這里,兒子發現了自己和青蛙的不同之處。
通過讀這個故事情節簡單的繪本,兒子認識了自己,也認識了青蛙。《男孩和青蛙》用典型的繪本語言創作出一個孩子一看就能理解的簡單的故事,這個故事滿足了孩子自我認知的心理愿望,用小孩子頭腦里特有的對比認知法,引領孩子收獲了自我感知,自我認同的心理愉悅——這就是孩子讀繪本與讀其他書不同的心理感受。
兒子把這一本給他帶來愉悅感的《男孩和青蛙》當成了寶貝書,放在自己的床頭,摟著睡覺,與以往的那些圖書區別開來,以示對這本繪本的珍愛。
也難怪兒子特別喜歡這本書——這真是一本能給兒子帶來好夢的小書,你看它色彩鮮艷而柔和,每一頁里都充滿藝術元素,賞心悅目,讓孩子感覺這本書里的世界就是真正的童話世界。
因為摟著這個繪本,兒子在夢鄉里一定夢見了青蛙,夢見了自己。
看到兒子這么喜歡繪本,我決定給他選購更多的繪本。在書店里我又淘到了一本叫《毛蟲變蝴蝶》的繪本。這個繪本的故事情節更加簡單直觀,兒子得手后竟然不用我再幫著讀上面的文字,就看懂了毛蟲變蝴蝶的經歷——一只可愛的小毛蟲,畫得小小的,完全沒有怪物猙獰的形象,可愛嬌小,安然地生活在自然的懷抱里。兒子看這樣的畫面,當然得到的還是寧靜和快樂。毛蟲在樹葉上,在花朵里,在雨水里,還在彩虹里,遇到了蝸牛和螞蟻,又被蜘蛛纏住,獲得了天使的解救,最后變成了一只美麗的蝴蝶飛向了天空,天空蔚藍得讓人感動……
兒子翻閱著這本《毛蟲變蝴蝶》,看到了自然的奇妙,看到了毛蟲的可愛,看到了蝴蝶的美麗,看到了天空的遼闊,而這一切最后都凝結成一種柔柔的情感——這是小孩子通過繪本與自然對話。讀這樣的繪本,孩子容易對自然有一份理解,有一份尊重,有一份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兒子摟著這本繪本,同樣恬靜,同樣會做一個好夢——夢中,他會是自然里的一個小毛蟲吧?他會變成一只漂亮的蝴蝶吧?
一個繪本可以換孩子一個美麗的好夢。小孩子錯過什么樣的繪本會令人覺得可惜呢?如《兔年的禮物》《小房子》《愛心樹》《在森林里》……
(作者單位:山東莒南縣第八中學)
本欄責任編輯 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