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找規律》一課安排的是簡單的搭配問題,對于本節內容我曾先后兩次執教,對如何真正地把規律找出來深有體會。
第一次執教
1. 引導學生觀察例題圖,問:請你們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我要讓學生明確要求及問題:買一個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頂帽子,有多少種選配方法。
2. 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同桌兩名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3個木偶娃娃、2頂帽子的圖片,擺一擺,數一數有幾種不同的選配方法。
3. 讓學生匯報。問:誰來告訴同學們,你擺出了幾種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到講臺前擺給大家看一看,并說一說擺法。
4. 引導用連線的方法探索規律。(略)
5. 小組討論:木偶的個數和帽子的頂數,與有多少種選配方法是什么關系?引導學生說出規律,總結規律。
存在的問題。1. 操作沒有條理。第一次教學后,發現第二、三、四步中存在不少問題。學生在擺木偶娃娃和帽子時,一會拿木偶娃娃,一會拿帽子,顯得沒有條理;在連線的時候,有的學生一會從三角形開始連,一會從梯形開始連,顯得有點亂,說得沒條理,所以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對規律的認識、理解不清楚。2. 不能及時應用規律。在后面解決搭配問題的練習中發現,在處理兩個問題之后,再解決類似問題,比如,從小明家到學校有2條路可走,從學校到圖書館有3條路可走,小明從家中出發經過學校到圖書館,一共有幾種路線可以選(圖省略),這時,還有部分學生不能應用規律迅速解答問題,仍要一個一個地數。這說明這部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還處在具體的形象思維階段,沒有在觀察、操作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規律,沒有透徹地理解規律,不能快速地應用規律解決問題,比如上面的題目,有的學生沒有想到用2×3=6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問題的原因。第一,教師引導不及時。在選配木偶娃娃和帽子時,沒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地搭配。第二,學生探索規律的經歷不夠豐富,對規律的認識不夠深刻。簡單的搭配問題,對于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作為課本知識來學習還是第一次,要從操作中抽象、概括出規律,理解應用規律,還需要一個認識的過程。要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多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經歷”,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理解規律,并能應用規律。
第二次執教
1. 引導操作,豐富經歷
第二次教學,為了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做到有條理、豐富經歷,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1. 當學生擺木偶娃娃和帽子有點亂的時候,我及時引導:怎樣擺才能做到有條理,也能讓別人看得清楚。2. 經過提示和同學們的相互合作,同學們擺的和說的變得有條理了。一名學生代表匯報如下:先選第一頂帽子可以和3個木偶娃娃搭配,有3種搭配方法;再選第二頂帽子和3個木偶娃娃搭配,有3種搭配方法,即一共有2個3,6種方法。另一個代表說:先選第一個木偶娃娃可以和2頂帽子搭配,有2種搭配方法;第二個木偶娃娃也可以和2頂帽子搭配,有2種搭配方法;第三個木偶娃娃還可以和2頂帽子搭配,有2種搭配方法,即一共有3個2,6種方法。同樣,經過操作,在連線找規律時,同學們連的、說的都很有條理,學生能很快找到規律,即木偶的個數乘帽子的頂數,等于選配方法數,即2×3=6。
2. 利用“校園舞”豐富經歷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經歷,我聯想到學生們正在排練的校園舞,在解決書上的例題之后、總結規律之前,我這樣教學:1. 出示問題:新華小學四(1)班的同學正在排練校園舞,每一隊有3名女生、3名男生,1名女生和1名男生為一組搭配練習,一隊可以有多少種搭配方法?2.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匯報:你認為有多少種搭配方法?3. 讓3名女生、3名男生到教室前面搭配給大家看,能擺出多少種搭配方法,并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搭配的。4. 引導學生討論并總結規律。(略)
讓6名學生在講臺前邊搭配邊說方法,同學們清楚地看到了搭配的過程,理解了規律,在練習中就能正確地應用規律。
3. 全體參與,豐富經歷
6名學生演示搭配的過程,其他學生只是看了搭配的過程,如能讓全班的學生都親自參與搭配的過程,則他們對于搭配過程的體會、認識會更深刻,更有利于學生感悟、掌握簡單搭配問題的規律。
教學環節如下:1. 全班有24名女生、24名男生,3名女生、3名男生為一隊,正好分成了8隊,每一小隊都安排了小隊長,安排了上課時活動的地方。2. 教學到這一環節時,每一小隊都井然有序地到各自地點,然后按1名女生、1名男生為一組進行搭配練習,看一看,一隊有多少種搭配方法。3. 活動結束后,讓各小組匯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生:有9種)。4. 選擇一組在講臺前演示搭配過程,再讓一名代表邊演示邊說說搭配的方法。5. 小組討論:(1)木偶的個數和帽子的頂數,與有多少種選配方法是什么關系?(2)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與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是什么關系?6. 學生匯報:木偶的個數乘帽子的頂數,等于選配方法數,即2×3=6。女生人數乘男生人數,等于搭配方法數,即3×3=9。
經過這個環節,全班學生都參與了探索的過程,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探索經歷,學生進一步透徹地理解、掌握了簡單搭配問題的規律,能利用規律正確、迅速地解決問題。
4. 意外生成,豐富經歷
當我正在總結時,課堂出現了新的問題:班上有一女生請假歸校,女生變成了25人。這時若按3名女生、3名男生為一隊,49人分成8隊余1名女生,怎么辦?
我將不巧變為巧,將原來的設計進行了改進:1. 將余下的1名女生安排在第8隊里,即第8隊里有4名女生和3名男生。當教學到各隊匯報男、女生搭配方法時,我讓第8隊的學生暫時不匯報。(我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已得知了他們的答案)2. 小組討論、總結規律。(同上)3. 然后老師問:第8小隊有4名女生、3名男生,請同學們根據規律,算一算第8隊有幾種搭配方法?(生:4×3=12種)請第8隊的同學說一說,剛才活動時你們得到了幾種搭配方法?(生:12種)4.老師說:這說明第8隊的同學在活動中得到的搭配方法數和同學們利用規律計算的得數一樣,都是正確的,當然利用規律更快,所以我們要學會應用規律,更快地解決實際問題。
意外生成,變不巧為巧,使“數”的方法與應用規律“計算”的方法互相印證,這一過程進一步豐富了學生探索的“經歷”,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簡單搭配問題的規律,掌握了規律,并能正確應用規律來解決實際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新沂市新華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