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學生普遍存在自學英語能力弱、死記硬背詞句等現象,學校開展“快樂英語、說唱英語、飾演英語”特色課程活動,促使學生通過形象生動、情趣盎然的英語朗誦、演講、歌曲比賽,及英語沙龍、短劇表演等各種游戲,自發自覺地學習音標,掀起了自主合作探究學英語、用英語的熱潮。
案例一:
“啪!”一個毛茸茸的東西,從同學們和輔導老師面前疾速滑過,被用力地摔到講臺上,大家定睛一看,原來是一只假狼頭,灰色的毛在空氣中微微顫動著,似乎也被這種緊張的空氣嚇壞了。
扔這個狼頭的人,是扮演《Little Red Riding Hood》“大灰狼”角色的小磊同學,他漲紅了臉,氣沖沖地嚷:“就不應該吸收口語不好的進來,話都說不通順,就這么一次一次地等,啥時候才排演完一遍”!在他的對面,身穿紅衣的小陽瑟縮著,個頭矮矮的她,正在拼命忍住就要奪眶而出的淚水。眾所周知,她的英語在班里差極了,就連朗讀英語課文都成問題!但她以一種不服輸的倔強和從骨子里透出的自信,闖過層層選拔,進入了小演員隊伍,并且幸運地出演“小紅帽”這個主角!可是,排演時,小陽面對這么多高手,心里一緊張,英語反而比平時更差勁,結結巴巴地,臺詞也不能完整說下來,根本談不上“表演”二字。
學生回音
趙浩程(女,初一·四班學習委員,飾演小鴨子之一):第一次參加英語短劇排演,雖然是秋天,我們已經是大汗淋漓了。“there is a bad wolf ”,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每一句臺詞,幾乎練習了幾百遍。但我始終不想停下來,想練出最純正的發音,讓我們的排演能夠繼續下去。最起碼不會因為我,給劇團丟臉。
趙玉鵬(男,初一·三班體育委員,小導演):最初,聽到有的演員英語發音不準確,我們這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會大笑或做鬼臉,但看到他們堅持不懈地練習發音,不放棄的神情和他們眼里的淚光,我們開始自責起來,開始幫助他們一次又一次練習。從不譏笑對方到理解和幫助對方,我們一點點轉到了對方的立場。
劉思哲(女生,飾演小鴨子角色):第一次登臺,緊張而激動。登臺的時候,心跳到嗓子眼了,站在帷幕后面,偷偷瞄了一下臺下,啊!太多人了!英語本來就是我的弱科,加上我扮演的鴨子動作和神態很搞笑,我的腿不自覺地哆嗦起來。剛剛走上臺,觀眾看到我可笑的姿態,聽到我模擬小鴨子的聲音,都大笑起來。盡管心里感覺很丟臉,卻有了一絲喜悅,第一次登臺的效果看來挺好的!
高鶴瑞(女生,飾演姥姥角色):我的英語也不是很好,尤其是口語,一張嘴說英語就臉紅、結巴,很難流暢地說完整。所以,盡管大著膽子報名了,通過了層層審核,當上了小演員,但一說臺詞就卡殼。幾次排練,整個臺詞都不能完整地說下來,這讓我很內疚。后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熱心糾正和幫助下,我把所有的閑暇時間擠出來練習發音,終于勝任了自己的角色。
教師回音
林建明(男,初一·四班班主任,歷史老師):要求初一學生一下子就能勝任角色是不可能的,不僅僅是英語,還要考慮到班級剛剛建立,學生之間沒有足夠的了解,互助協作的意識和能力都有所欠缺。我們在排練過程中,利用與三班劇目相同的情況,讓兩個班的小演員展開競爭,激發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促使他們自發自覺地在單詞發音、背臺詞、表演等方面的互相幫助和共同協作。
家長回音
孫吉俊(教師,初二·13班孫源偉同學家長):孩子對英語一直很犯愁,看、寫英語經過刻苦努力都還可以,但聽、說英語卻像爬不上去的峭壁一樣,讓孩子望而卻步。讓我們出乎意料的是,英語短劇卻讓孩子輕易地拿到了自主學習的金鑰匙。排演的那段時間,孩子回家就打開錄音機,錄下自己練習說的臺詞,反復放給自己聽,一次次糾正自己的發音,根本不需要家長像往常那樣在旁邊督促。
嵇剛(電視臺記者,初二·四班佳寧同學家長):以前在家里從來不看英語節目,自從參加英語短劇表演以后,孩子像變了個人,不僅主動收看英文電視節目,還常常聽唱英文歌,還用英語跟我們打招呼、開玩笑。房間里的物件上,貼滿了寫有英文單詞的卡片,甚至連書架和玩具上,也寫滿了它們的英文名稱。做父母的,看到這些,喜在心里,孩子能主動探究,主動學習,實在太好了!
案例二:
臨近比賽,三班劇組“導演”小林突然接到學校通知,由于他們班與另外一個班的短劇相同,將會有一個班面臨淘汰,這個消息狠狠地揪疼了每一名演員的心。“辛辛苦苦地練了這么長時間,到頭來一場空!連個登臺的機會都沒有,這算什么!”大家像打敗了仗,眼里含著委屈的淚水,沮喪地抱怨著、苦惱著……“我們初一新生,是不是就要承受這些不公平?我們不怕,找校長說理去,兩個節目相同,但演員和表演水平絕對不會相同!”
激烈的討論之后,小演員們一致推薦英語輔導老師和班主任做代表,向學校努力爭取登臺的機會,同一個節目更有PK的動力!在他們心目中,在乎的不僅僅是結果,更重要的是團隊協作排練和登臺展示的過程!好消息傳來了,節目相同的兩個班可以按角色整合成一個劇團,所有參加排演的小演員們都擁有了登臺的機會!
學生回音
王藝力(女,飾演小鴨子角色):英語短劇不僅能提高我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英語水平,還能鍛煉我們的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實在是一舉多得、大快人心的好事!
桑宛如(女,小導演):兩個飾演“姥姥”角色的女生,英語水平、表演水平都差不多,很難取舍。當三班“姥姥”知道自己不能登臺演這個角色,而是去演只有兩句臺詞的“小鴨子”的時候,傷心地哭了,我們都陪著她,耐心勸說,她慢慢地明白,為了劇目的演出效果,要綜合考慮,要放棄表現自我的強烈欲望,顧全大局。這樣的付出是種美德,我們每一個小演員會發自內心敬重她。
李丹陽(男,初一·四班班長):剛剛開始排練的時候,我們班總是不出成效。演員們總在玩耍嬉鬧,誰都不聽小導演的話。輔導老師沒有指責我們,而是帶著我們去欣賞三班的排練,當我們看到三班訓練有素的排演,心底都油然升起了一股醋意。回來以后,我們再也不浪費時間了,特別用心地琢磨和討論角色特點,專注地一遍遍演練……
教師回音
宋曉峰(男,初一級部主任):初一新生來自不同的小學,習慣養成、班級文化、特長教育等各方面都需要發展和突破。各個班級都需要增強凝聚力,可以說每次活動都是一個大好的機會,英語短劇比賽中,我們故意讓兩個報名排演相同節目的班級形成競爭的格局,提出哪個演員表演不好就立刻換掉、哪個班表演不夠優秀就淘汰的要求,兩個班十幾名演員馬上就被調動了起來。互相監督,互相比拼,迸發了團結協作的活力,集體榮譽感和班級凝聚力自然而然就大為增強。
藤巧珍(女,初一級副級部主任):我認為,學生獲益最大的是學會了換位思考。比如三班和四班有兩個演“獵人”這個角色的同學。但臨近登臺演出的時候,只有一個“獵人”有機會登臺,另一個要更換角色。三班的“獵人”就主動找到我說他從形象、氣質上一看就是反面角色,英語還比較差,很難一天以內背過臺詞,就讓看上去是好人的四班“獵人”登臺演出吧。三班的“獵人”能夠發現別人的優點,能夠從觀眾喜好的立場考慮問題,實在是難能可貴。
家長回音
王科學(私企業主,初一·十班馮磊家長):孩子一直很自我,總覺得別人都不如他優秀。在英語短劇排演這段時間,他學會了以人為鑒,常提到哪個同學在這方面比他強一點,在那方面比他獨到幾分。與別人的對比,讓他不僅發現了自己的優點,更為重要的是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改善自己,提高自己了。
李強(公務員,初二·三班孫恬恬家長)我覺得英語短劇給予孩子的,除了英語能力鍛煉機會以外,更多的是讓孩子學會了付出,學會了取舍。兩個一樣的角色,孩子就能相對公平地去衡量和比較,不需我們成年人去指派,孩子這個群體會自動地做出裁決,自我感覺表現不夠優秀的孩子會主動退讓,這個品質,單純依靠課堂教學是無法培養的。
案例三:
“哎呀,屬于我的臺詞太少了!”旁白小程嘟囔著,很不情愿地從舞臺中央離開,走到邊角上,“臺詞少,還站在角落里,沒人會注意到我的”……她嫉妒地看著在舞臺中央一邊緩步行走一邊揀落花的“小紅帽”,故意把聲音放重了一些。“旁白,你的聲音太恐怖了,沒有美感!請柔和一點好嗎?”小導演忍不住大聲提示。“我沒法柔和,都是演員,憑什么她當主角,我就是配角,憑什么觀眾眼里只有她沒有我!”小程一直埋藏在心底的郁悶一下子爆發出來。
“小程,你知道么,像葛優、李俊基等演配角成名的明星很多,你覺得他們不夠優秀么?配角跟主角是同樣重要的,最關鍵的是要演員的素質水平!”英語輔導老師的一席話,讓小程慚愧地低下了頭,其他對出演配角同樣有意見的同學,也深有感觸。漸漸的,在彩排中搶鏡頭、越位等不合作的現象少了,大家開始爭著比英語口語水平,爭著比演技,爭著展現自己最閃亮的一面,在舞臺上充分地演繹著……
學生回音
王雨晨(男,初一·四班小組長):看到扮演“狼”的同學一次又一次在“槍聲”中仰面摔倒在地上,又爬起來繼續;看到他們隨時攜帶的臺詞,都起了毛邊,眼看著就被捻爛了,很容易就能想象他們時時刻刻背詞兒的場景。無論配角還是主角,大家都是這個劇團的一個成員。他們的努力,既是把自己角色表演到最好,更是讓整個劇目的演出效果達到最好。
李志浩(男,飾演獵人角色):我最大的感受是,做名優秀演員真難。不僅要有很過硬的表演基本功,更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堅韌的意志。這次磨礪,讓我全面地看清楚了自己,現在,我知道該做什么和怎樣去做。盡管這期短劇展演活動結束了,我們這些小演員卻保留住了那種刻苦訓練的習慣。在課堂學習、自主探究、課外拓展等方面,我們成了英語老師的鐵稈粉絲和得力助手。相信,這些珍貴的經歷會永遠地雕刻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激勵著我們不斷走向成功。
教師回音
楊素國(女,英語學科主任):在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熱情,提高英語能力的同時,實現了綜合能力的發展,是學生從短劇排演中的最大收益。有的小演員把做裁縫的媽媽帶到了學校,師生、家長一起研究和動手制作舞臺道具、服裝。在富有情趣的合作過程中,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感恩能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家長回音
匡燕(教師,初一·五班田小強家長):做好配角,也是鍛煉孩子做好副手的品質。現在的孩子,由于受家庭環境影響,大都過于自我、自私,配合別人的能力差,特立獨行的多。在排演中,孩子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集體意識強了,團隊協作意識強了,能夠放下小我,成就大我,從這個意義上說,已經遠遠超出了短劇排演的預期目的。
(作者單位: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