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窮得叮當響,但曹龍威通過借錢、貸款念完了大學高收費的“三本”;畢業后本可以找份工作補貼家用,但他再次作出讓人意外的選擇:繼續貸款讀研究生。(見《武漢晨報》)
貧困大學生,在我國屬于極其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和生存危機感。正是這種自卑感和生存危機感積蓄了他們的精神勢能,使他們產生一種強烈的出人頭地愿望。他們希望通過不斷地深造來儲備“資本”,以此來改變自身命運,甚至博取優越的社會地位。因此,眾多貧困大學生認為,即使為了求學深造負債累累也值得。類似曹龍威這種借債求學、深造的做法絕非個別特例。
如果我們回首歷史,你會發現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承襲著一種求學為官、衣錦還鄉之觀念,并且這種觀念在老百姓的心里可謂根深蒂固。事實上,通過求學之路也確實讓無數寒門子弟跳出農門,實現了自己衣錦還鄉的夢想。可歷史發展至今日,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漸普及我們發現,在當今社會,接受高等教育早已不是一個人步入仕途的途徑。更多的是,通過接受高等教育來提高自己求職謀生的資本。另外,高等教育機構的使命也多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掌握某種專業技能,這種專業技能便是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安身立命的資本。
客觀地說,作為本科畢業的曹龍威,雖然不一定能輕而易舉地謀得稱心的工作,但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能謀取一個糊口之職決非難事。
剛畢業的大學生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制定自己的人生發展戰略前,理應分清輕重緩急。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解決生存問題才是最重要、最緊急、最迫切的問題。其實,生存有時比發展更重要。古人說得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雖然曹龍威通過貸款、借債的方式暫時解決了經濟問題,但這同時又將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多大心理壓力呢?況且研究生畢業后,也不一定能謀到滿意的高薪職位。諸多先例證明,更高層次的教育只能賦予受教育者更多的專業技能,而并不能為受教育者提供職業保障。
筆者認為,曹龍威選擇先就業來獲取經濟來源,當經濟儲備到一定程度時再進行深造,這該是一種更明智的選擇和更為現實的出路。
(作者單位:浙江寧波市鄞州區石碶鎮紅星小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