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階段,我又把《數學課程標準》前前后后翻了個遍,一字一句地斟酌,一段一段地推敲,生怕有個“閃失”,犯下誤讀之錯。說起上次的誤讀,還得從“背”字之痛說起。
“背”字之痛
教學完“小數、分數與百分數相互改寫”后,我出了一道綜合題:用簡便的方法計算:178×+22×87.5%。學生們很快明白了解題的關鍵是數的改寫,他們忙開了:有借助計算器把、87.5%改寫成小數的;有用筆算把87.5%化成小數的;有把87.5%先改寫成再化成,然后化簡成的……只有一位男生飛快地寫出了答案。于是,我與那位男生對話起來:
師:你怎么算的?
生:我先把87.5%改寫成再運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的。
師:你怎么算得這么快呢?
生:他們(指其他學生)把87.5%改寫成花了好多時間,我是直接背出來的。
師:哦,背?
生(自信地):嗯!
學生的“背”字深深地灼痛了我。新課程實施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實驗、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就在剛才,我也在為學生們用各種方式進行數的改寫而沾沾自喜呢。說真的,我壓根兒沒有想過用“背”這種方式。講到“背”數學,我就聯想到機械記憶。
“背”,錯了嗎
課后,我反反復復回味著上面的對話,不斷地追問:“背”,錯了嗎?
首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中可以看出,記憶是一種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只是,我太注重“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了,沒有給它應有的一席之地。其次,小學數學中的一些概念、法則、公式必須讓學生背熟。例如,乘法口訣,不背行嗎?其關鍵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采用恰當的方式進行記憶。第三,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記憶應該無可厚非。著名數學家歐拉就能夠背出前100個素數的前10次冪,能背誦羅馬詩人維吉爾的整篇史詩。第四,案例中該生已經掌握了數的改寫方法,其自覺背出的結論為他解決新問題節省了時間,也是值得稱道的。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分數、百分數相互改寫的方法,還讓他們每次都重復相同的改寫過程,是在浪費學生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也是變相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單憑以上四點,“背”就無錯了。要說錯,就錯在我誤讀了《數學課程標準》,人為地拋棄許多有效的學習方式,一味地強制學生使用新的學習方式。誤讀,才是真痛!
(作者單位:江蘇宜興市新建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