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師生之間語言交流最主要的表現方法是“提問——回答”。要使課堂高效,并且充滿生機和樂趣,提問的藝術就變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得體、精巧,能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1. 課堂提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教師的課堂提問最終目的應是指向學生——激發興趣,啟發思維,為此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維。
如講到《Go for it》九年級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在導入第一課時,先讓學生聽一首熟悉的音樂來激發興趣。教師問:
Do you like this piece of music?然后陳述自己的觀點;
I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讓學生暢所欲言,在開放輕松的課堂氛圍中轉入正題。
又如在講授《Go for it》九年級(上)Unit 3. Section A 3a時,在課文學習之后,巧妙地通過兩個開放式的提問:
1.What will you do if somebody doesn’t understand you?
2. You have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your problems. But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hy? 學生小組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從旁加以引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
2. 清晰的課堂提問會提高準確回答問題的可能性
老師對學生提問的時候,提問表述應該嚴密、詳細和清楚, 為學生思考指出明確的焦點和方向, 避免模棱兩可。清晰的提問會提高準確回答問題的可能性。
如《Go for it》九年級Unit 9導入時,如若提問“What are the important inventions in China?”學生會感到茫然,因為中國的重要發明實在太多,這樣的問題過于開放沒有明確指向,因此可以把上述問題改為“What are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in ancient China?”這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就不會過于發散,有針對性的課堂提問能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性。
3. 課堂提問問題的設置要得當
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地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要按照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讓“提問”時機適合,難度適中,內容適宜,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能有所收獲。
如在教授《Go for it》九年級Unit 15section B時,通過問“Can you tell me how human beings are harming the earth?”這個問題,來讓學生討論,然后教師闡述現在環境受到的種種危害。再通過“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大家從小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認識到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關鍵在于根據教學實際,結合教學實體進行精心設計。在“善問”“巧問”的同時,還要善于導疑、釋疑,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能力,最終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高效課堂是一個讓所有教育者都心向往之的神秘殿堂,我只能用提問的方式,試著去走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