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可以為學生提供愉悅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認知沖突,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動手探究、合作交流,獲取新知,開闊視野,發展技能。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我們有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沒能把握學科的本質特征,讓教學情境喧賓奪主,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低下。數學是人的思維體操,作為數學老師,我們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創設有“數學味”的教學情境,讓情境有效地為教學服務。
故事情境要能有效構建學生數學的思維鏈接
故事的趣味性極強,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有意注意。正因為故事的有趣,如果我們創設不當,結果會背道而馳、適得其反。例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時,是這樣創設導入情境的。
師:同學們喜歡故事嗎?
生(齊):喜歡!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個故事。(教師播放動畫《曹沖稱象》故事,大約用了4分鐘)
師:欣賞了這個故事,說說你們的感受(許多學生還沉浸在故事中)。
生:曹沖聰明機智。
師:你說曹沖聰明在哪里?
生:大人們都沒辦法,他卻能想出用石頭代替大象,稱出大象的重量。
師:對,曹沖聰明之處就在于善于動腦,用石頭代替大象,稱出大象的重量,這種方法叫做替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板書: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
評析與思考:這個情境的創設貌似很成功,故事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順利揭示課題。其實,這一情境創設太過于膚淺,只停留在導入課題上,沒能進一步拓展,教師雖然說了“這種方法叫做替換”但沒讓學生初步體驗替換策略的應用,缺乏數學味。我們不妨對上面的情境作重新調整:
師:《曹沖稱象》故事大家都知道吧,誰能說說曹沖聰明在哪里?
生:大人們都沒辦法,他卻能想出用石頭代替大象,稱出大象的重量。
師:你能具體給大家說說,曹沖是怎樣用石頭代替大象,稱出大象重量的?
生:曹沖先把大象……
師:對,曹沖的聰明之處就在于善于動腦,用石頭代替大象,稱出大象的重量,這種方法叫做替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板書: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
這樣設計,一是節省時間(《曹沖稱象》的故事,對于六年級孩子已經是耳熟能詳,播放動畫《曹沖稱象》大可不必);二是“誰能說說曹沖聰明在哪里”的質疑,能有效激發學生回憶和思考;三是通過讓學生說出曹沖用替換的策略稱出大象的經過,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運用替換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走出故事,建立起有效的數學思維鏈接。
游戲情境要能有效強化學生“數學即生活”的意識
游戲是孩子們十分喜愛的活動。如果我們能結合教材內容科學創設游戲情境,不但可以讓教材活化,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如:我在教學六年級《位置》后,創設了這樣的游戲情境:(1)根據“數對”猜同學。規則與要求:同桌之間,一個說數對,另一個根據這個“數對”說出這個位置上的同學名字。(2)根據名字說“數對”:同桌之間,一個同學說班級的另一個同學的名字,同桌用“數對”表示該同學的位置。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對“數對”確定位置有更深刻的認識,感悟生活即數學,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
問題情境要能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程標準要求: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并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核心,有了問題,思維就有了目標。科學地創設問題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思如泉涌。
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我從班級人數入手:全班有多少人?(42人)幾組?(7組)每組幾人?(6人)每組占全班的幾分之幾?(1/7,6/42)而1/7和6/42都表示每組占全班的幾分之幾,它們大小相等嗎?如何驗證呢?這是由學生周圍的事件引入,激起學生的關注,激活他們的已有經驗,因為問題具有極強的挑戰性,學生樂意為此展開探索。他們很快就提出了折紙條、計算、根據分數和除法的關系等驗證方法,激活了學生思維,培養了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生活情境要能有效激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
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生活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讓枯燥的數學課堂煥發生機。如果我們脫離生活實際,創設的情境虛無縹緲,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探索 “圓心”“半徑”等特征時,以多媒體呈現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三只可愛的猴子拉著三輛車賽跑,三輛車的車輪分別是圓的、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引得全體學生捧腹大笑)。
師:猜一猜,哪一輛車行駛得最快?
生:圓形車輪的車行駛最快。
師:為什么圓形車輪的車行駛最快?
生:因為圓形車輪的車行駛平穩,而三角形和正方形車輪的車行駛不平穩,所以圓形車輪的車行駛快。
師:下面我們來觀看比賽結果。
課件呈現比賽情形(學生大笑不止)
……
評析與思考:課件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可教學效果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教者刻意將“車輪”設計成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這既有悖于生活常識,缺乏真實性,也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進一步觀察和認識“圓心”“半徑”等特征的問題探究點,所以只能以失敗告終。如果改變上述的情境,我們以古今中外生活中各種車輛的呈現為情境,既可強化學生有意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又可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種車輛)。然后,教師提出質疑,引發學生探究和思考:車輪為什么都設計為圓形?車軸都安裝在哪里?這樣設計,就能輕易開闊學生思維,觸發“圓心”“半徑”等特征問題的探究點,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培養數學化思想,是我們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課堂教學情境的種類和方式還有很多,無論我們采用哪種類型和方式,都必須要把握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征,突出數學教學本質,讓課堂教學情境服務于教學,讓情境成為教師撕破課堂教學重難點的“利劍”,讓情境成為激發學生思維的“觸發器”,讓情境成為引領學生主動探究的“指示標”,讓情境成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催化劑”。決不能為了情境而創設情境,讓情境淡化了數學課堂,讓情境喧賓奪主,讓教學偏離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城東鄉中小學總校)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