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真叫人喜歡”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7個年頭。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在17年日復一日的繁雜瑣碎的教學工作中,我心中一直保持著對教育鮮活的熱誠,保持著對夢想的執著追尋。在陪伴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幸福和價值所在。
在小學教育這個非常容易遭遇倦怠的職業中,教師的幸福在哪里?我以為教師的幸福不僅僅來自于家長、學生、領導、同事的認同,更來源于對自己生命不斷成長的確認。只有這樣的幸福感才能更加持久,才能引導教師向更高的境界不斷前行。
我不喜歡人們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樣的詩句來贊美教師的奉獻精神——教育的過程不應該使教師的生命不斷銷蝕暗淡,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是在成就自我,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生命不斷強大不斷豐富的過程。
2004年我參加區明星教師評選的時候,我寫的材料標題叫“渴望成長”,這些年來,正是這份渴望激勵著我一路前行,我也享受這種不斷成長的狀態。帶領我成長的首先是閱讀,我開始了真正的閱讀人生。
2009年,我把閱讀重點放在了提高自己的古詩文修養上。我認真閱讀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葉嘉瑩先生的《唐宋詞十七講》《葉嘉瑩說初盛唐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等,葛振光教授的《漢字的魔方》。邊讀邊批注邊摘錄,這一系列書籍讀下來,我上起古詩詞課來有底氣多了。
2010年,我的閱讀興趣轉向心理學,《兒童人格教育》《愛的藝術》《兒童紀律教育》等書籍促使我不斷反思自己對學生的教育,對女兒的教育。我開始更細致地關注兒童的心靈,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行為特征和心理需求,教育變得不再盲目,面對孩子們成長中的種種問題時能更心平氣和,對癥下藥。這個學期在好友的影響下,我開始涉獵哲學書籍,開始思考關于教育的更根本的問題。
閱讀和思考帶給我獨立、自信和從容,也帶給我更飽滿的創造力,教學中有許多靈感閃現,教學工作呈現出豐富有活力的狀態。
我很喜歡孩子們誦讀的兒童詩《草莓》中的一句:“我喜歡生長,生長真叫人喜歡。”在閱讀、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我感覺到自己的生命之樹在不斷地生長,日益蔥蘢。這的確是一件令人歡喜的事。
“對學問的浪漫之愛”
《我的教學勇氣》一書中有一句話:“優秀教學必定伴隨著對學問的浪漫之愛?!弊鳛檎Z文老師,對這句話我是深有感觸的。
在“誤盡蒼生盡語文”的大批判中,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爭論不休中,對于該如何教語文,我曾經非常茫然。但是當我把眼光越過單薄的教材,小小的試卷,把那些無比豐富、無比美妙的文學作品帶到孩子們面前的時候,心中的目標就變得格外清晰——我就是要盡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們熱愛這些美妙的文字,讓最美好的事物滋養孩子們的心靈,陪伴孩子們成長。
我嘗試在班級營造書香氛圍,鼓勵孩子們閱讀。從2007年下學期開始,我的班級每天都有一個固定的課程:晨誦。3年來,每天早晨,我帶領著孩子們誦讀一首詩歌,用詩歌開啟每一個黎明,迎接每一個新的日子。
從顧城到泰戈爾,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從兒童詩到《世說新語》……我用自己對這些文字的愛感染著學生。我相信,這樣一天一天的熏陶,一天一天的浸潤,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的是熱愛母語的種子,熱愛詩歌的種子,熱愛美的種子。
在這個過程中,我可說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和孩子們一起誦讀的過程中,我的心變得柔軟鮮活;也是在和孩子們誦讀的過程中,我找到了一個小學語文教師的尊嚴和價值。“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當我們一起朗誦這樣的詩句時,我分明感受到了一個小學語文教師肩頭所擔負的文化傳承的責任,我的工作因此而變得意義重大。
2009年,我送走共同生活了5年的孩子們。在學生畢業的時候,我和學生有一個約定:今后的日子里,我們繼續努力。你們在中學里努力做一個好學生,而羅老師呢,仍然在小學的課堂里,繼續努力做一個更好的老師。為了這份諾言,在帶這批學生的時候,我發愿要盡我所能,把最美好的事物帶給孩子們最美麗的童年。
我帶孩子們讀有趣的兒歌、兒童詩,給孩子們講繪本故事,幾乎是每天一個故事。帶他們開展各種有趣的活動——圣誕節一起看電影,端午節一起插菖蒲插艾葉,中秋一起品月餅誦詩歌,給一年級的弟弟妹妹講故事……我開始用“課程”來代替原本單薄的文本學習。這個學期,我們九月的課程以“中秋月”為主題,十月主題是“祖國在我心中——到祖國各地去旅行”。 晨誦課上,我們走過顧城兒童詩課程,可愛的動物詩歌課程。從下一周開始,我們進行的是“不一樣的卡梅拉”共讀課程。
我的語文教學指向不再只是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而是聚焦于孩子們的心靈,聚焦于孩子們的精神成長,讓語文成為師生心靈棲息生長的家園。
一位家長在給我的回信中這樣寫道:“學校和你們班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都給了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們深切感受到現在的教學更加講究科學、講究藝術、講究實效地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貫穿到整個教學中?!?/p>
“潤澤的教室”
我也曾經為班級管理的問題焦頭爛額,為個別孩子的頑劣不堪而頭痛不已,但我沒有妄想通過嚴厲、懲罰和高壓來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我相信除了這些,一定還有更美好的教育境界,更美好的師生關系存在著。我渴望擁有的是《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所說的“潤澤的教室”,是《56號教師的奇跡》一書中雷夫老師的“沒有恐懼的教室”。
我探尋積極的管理方式,我成為整個班級的“領跑者”而不是“推動者”,用美好的事物引領孩子們成長,用精心設計的課程吸引孩子,讓班級自身形成良好有效的“免疫系統”,將惡性問題消弭于無形,整個班級進入良性的循環。
我把“和兒童建立起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語)當成我工作的起點。在工作中,我尊重孩子,了解他們的需求,傳遞關愛和溫暖,讓教室里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心靈舒展地度過美好的童年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的學生和我特別貼心,我們班有一個父母離異、跟爺爺一起生活的女孩,在放學排隊的時候,總要向我“表白”一番:“羅老師,我喜歡你”。孩子們的依戀讓我想起迪金森的一句詩:“假如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我就不虛此生?!?/p>
為了能更好地和家長進行溝通,促進家校共同體的形成,我經常給家長寫信,這系列信件題為《愛的旅程·共同走過》。這個星期,家長們收到了我的第十五封信。在信中,我向家長匯報班級活動開展的情況,讓家長了解我的教學理念,也為家長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指導?!稅鄣穆贸獭す餐哌^》成了我和家長們溝通的橋梁,我的工作能夠得到家長的支持,這些信件功不可沒。
“我喜歡生長,生長真叫人喜歡。”我相信,懷揣著這份喜歡,懷揣理想和信念,未來的教學之路我將走得更加穩健,更加開闊。
(作者單位:湖南長沙市開福區東風小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