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大學畢業踏上講壇的時候,我因為教“動物”,被學生稱為“動物老師”,后來教材變成“生物學”,我就成“生物老師”了。為此心中隱隱覺得不妥,卻道不出所以然來。
近幾年隨著教育閱讀的廣泛和對課堂的觀察與探索,我對教育開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當學生認為你是“某學科老師”的時候,你在學生眼里只是一個擁有學科知識的老師,除了本學科知識,你別無他有;當老師只是把自己定位在“語文老師”“數學老師”的時候,他的眼里往往只有“語文”“數學”,而沒有學生。
為了把學科知識最大化地傳遞給學生,教學技術是第一位的,可以灌輸、填鴨,甚至高壓、專制,即便講究些教學藝術,也還是針對知識而不是針對人。如此一來,教育中的“人”被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屬性被置于可有可無的境地。這樣的教育,往往遮蔽了人性,成為急功近利奪取高分的手段。
反之,當一個老師把自己定位在“老師”之上,其所任教的學科知識就只是教育的載體,目的在于教化學生以文明,培養人格,發展天賦。這樣的老師也會關注學生的考生成績,但不會僅以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好壞,不會諷刺挖苦學生,他時刻想到的是呵護孩子稚嫩的心靈,通過教學把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的人。
在新的一年,期許更多的老師不要只滿足于做“語文老師”“數學老師”“物理老師”“化學老師”,而是做老師——教的是知識,培育的是人才。因為教學的目的是教育,教育永遠大于教學。
(作者單位:山東泰安市泰山學院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