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改已經十年了,但是我們的語文練習“濤聲依舊”。我們的考試出的還是那些題,近反義詞、改病句、改病段、變換句式、分析式填空、判斷正誤等等還是在考試題中頻頻出現。不少老師為了應付這樣的考試不得不去做那些根本對提高語文能力沒有多少幫助的題目。這些練習題嚴重異化了我們的語文教學。
我以為,語文學習有一體兩翼,一體即是積累,兩翼一是閱讀,一是寫作。積累得越多越厚,讀寫的興趣越濃,讀寫得越多,語文能力就發展得越好。而我們陳舊的語文練習正是異化了這樣的語文學習。全語言之父古德曼先生在他的《全語言,全在哪里?》這本書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習不能支離破碎。單個的詞語、單獨一個句子你能說它有什么好壞之分?請看下面的練習:
分析:這是二年級作業中非常常見的一道查字典練習,編寫者的意圖就是檢測學生是否會查字典。其問題在于繁瑣。其背后是要學生記住字典上那些孤立的部首,記住那些筆畫名稱,學生在實際作業時還要細心地一筆一筆地數出筆畫數。再看這些字的部首,每一個都不是那么容易找的。查字典是幫助學生識字的,學生只要會查就行了。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認識它的途徑有很多種,查字典只是其中的一種,而且是最費時的一種。完全沒有必要搞得這么繁瑣。如果要真正檢測學生的查字典能力,最好的做法是給學生一篇含有生字的文章,讓其通過查字典來認識和理解它們。
例2: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4分)
① “潘”和“龐”這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
② “瀑”和“爆”的音節相同;“遨”和“襖”的音序相同。()
③ “欄”和“難”的聲母相同;“暈”和“擁”的韻母不相同。()
④ 讀“我想買五兩好米酒”這句話時,各字的語調都是第三聲。()
分析:這道作業的問題在于故意為難學生。在應試背景下,這種故意“繞圈子”的題目很多,把簡單的知識復雜化?!跋嗤迸c“不相同”,成人都能被繞昏頭腦。我敢說有些字在學生腦中原本印象正確清晰,經這么一練習,反而模糊了。
例3:認真閱讀下面一段話,回答問題。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1)本段應分幾層,用“‖”標出。
(2)其中第二層的四句話按順序寫了__________,又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又具體寫了__________的美麗。
(3)段中畫線的名子,把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又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4)本段第三層有兩句話,第一句話作者直接寫了__________,第二句用__________修辭方法抒發對草原的贊美。
分析:這是一道典型的閱讀理解作業,理解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第一段。原文是多么美的一段文字,文情并茂??墒墙涍@么一出題,好好的一段話變得味同嚼蠟。這是對繁瑣分析式閱讀教學的注解,是理性分析指導下的閱讀作業的縮影。在這種作業下,很多靈活的東西變成了僵死的教條,學生成了參考書和老師講解內容的“搬運工”,沒有自己半點的自由發揮的權力。
例4:把下列詩句補充完整。
1.少壯不努力,__________。
2. __________,能開二月花。
3. 碧玉妝成一樹高,__________。
4. __________,二月春風似剪刀。
分析:把一首完整的古詩拆散了,其結果是學生只記得這些片言只語應試就行了。不少孩子會填句子,但是不知道這些詩是誰寫的,完整的詩是什么。而學生本來該記住的應該是一首完整的詩。當然這不能全怪這道練習題,但也不能說和這樣的練習一點關系也沒有。
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它們不僅異化了語文教學,還嚴重挫傷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學習變得索然無趣。
這些練習泛濫成災的原因,我想是我們過去一直以為語文是“1+1=2”的學科,我們以為字加字是詞語,于是就有組詞練習,詞加詞就是句子,于是就有了繁雜的句子練習......這是“五四運動”以來科學主義在語文教學上的反映,是我們長期以來對語文學習特性的忽視。我國古代的語文學習有三個內容:識字、讀書、作文。練習只有寫字、讀書、作文,有時也對對子,但那也只是為寫詩做準備。考試也只是考一篇文章。古人是太懂得學語文不能零打碎敲了,識字編成好記的有意義有知識內涵的韻語來教(“三”、“百”、“千”都是),對對子也是韻語:天對地,雨對風,大地對長空......多么上口啊!古人這樣做很值得今人深思。
我們的語文什么時候能不讓學生做這樣的練習,走上重積累、重讀寫的正確道路上去呢?我們的語文考試能不能不再考這些片言只語支離破碎的東西呢?
(作者單位: 深圳市福田區園嶺小學)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