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后期法國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家蒙田,憑借他那充滿理性、彰顯智慧、飽含激情的隨筆,跨越了四個多世紀的天空,和我們相遇。
蒙田的隨筆具有平易流暢、親切活潑的特點,在看似漫不經心而又妙趣橫生的娓娓闡釋中,惠人心靈,怡人性情,促人思考,催人警醒,透露出人文主義思想者特有的道德關懷。收入《蒙田隨筆集》的37篇精選佳作,既有對知識權威的中肯批評,對人類情緒欲念的冷峻剖析,也有對世界文化的深層研究,對人類自身的積極省察,還有對心性獨立的真誠追求,對靈魂自主的深情渴望。和107章、百萬字的全集相比,《蒙田隨筆集》雖然在數量上略有差遜,但這里的每一篇文章,可都是優中選精,其價值自然不容小覷。透過對十六世紀各種思潮和各種知識的分析,我們能夠清楚地洞悉蒙田隨筆“生活的哲學”這一特質。
蒙田性情幽默,又能博采眾長,他善于將不同體裁文章的優長融入自己的文字里,這也使得他的隨筆豐富多樣,意味雋永。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用溫和而犀利的筆觸去分析世象、解剖靈魂時,卻從來不放棄對自己的懷疑和批判。蒙田曾經說過:“從我身上可以找到所有矛盾……羞怯,蠻橫;貞潔,淫蕩;健談,寡言;堅強,纖弱;聰明,愚魯;暴戾,和藹;撒謊,誠實;博學,無知;慷慨,吝嗇又奢侈……”在《蒙田隨筆集》里,我們時常能夠看到他對自己的審視與體察。正是因為有著對自我的準確認知和真誠反思,才鑄成了蒙田隨筆的坦率與光明,并使得那些質樸的文字閃爍出人類理想、精神、思想的光輝。
《蒙田隨筆集》還透露出蒙田對生活的關注與熱愛,他沒有將自己躲藏在城堡的一隅,而是走進了社會生活之中,并且努力擔當社會責任,自覺實現道德追求。他的文字沒有故弄玄虛,沒有指鹿為馬,總能在機智幽默處,讓我們看到他的真性至情。正如毛姆所說:“蒙田的隨筆不管挑哪一篇來讀,你都會覺得趣味盎然,他那種宜人的閑談特點也發揮得比較充分;雖然這些文章的題目相對來說有點一本正經。但文章本身依然妙趣橫生;在寫這些文章時,他對隨筆這種體裁已經駕輕就熟,對讀者的興趣了如指掌,所以你在那里將領略到他那種不拘一格的文章精髓。”
貌似平常的文字總是顯出詩意的質地,并憑借純粹和質樸撞擊你的心靈。在人文思想的感召下,你甚至不由自主地要將空泛、渺小、孱弱的心性變得充實、堅韌、強大,希望能像蒙田那樣慣于思考,善于思辨,擁有智慧,褒有思想。
《蒙田隨筆集》的最大價值在于他的思想。正如孟德斯鳩所說:“在大多數作品中,我看到了寫書的人;而在這一本書中,我卻看到了一個思想者。”作為一個思想者,蒙田也用自己的思想教會了別人去思想。
思想擁有世間永不消逝的智慧光芒,也是人類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由于思想的高雅圣潔,人們在審視她時又往往會如霧里看花,有一種欲近不得的無奈,甚至會因為有隔閡而生冷漠。對思想的無端猜忌,注定了許多人只能遠距離地觀瞻眺望。而因為思想的難以親近,人們又以為一個人只要有了知識,也就同時擁有了智慧和思想。因此,就有人孤傲地認為,知識越豐富,思維就會越活躍,行為就會越崇高,性情就會越美好。也正是因為有這種片面、極端的認識,才會有對知識的頂禮膜拜。
對于知識的作用,蒙田的認識無疑更準確,更深刻。在《論學究氣》一文中,他這樣寫道:“植物會因太多的水而溺死,燈會因太多的油而窒息,同樣,人的思想會因飽學裝滿紛繁雜亂的東西,以致理不出頭緒,壓得彎腰背駝,枯萎干癟”。蒙田對知識及其作用的認識可謂入木三分:知識固然能促進人的發展,但也無需過分崇拜。一旦讓知識淹沒了思想,約束了靈魂,將知識變成生命中難以掙脫的羈絆,知識也就會搖身一變,成為生命的贅疣。而與之相對的是,一個人的思想“越充實”,生命的視野才能“越開闊”。
思想的充實比知識的富有更具價值,這個道理早已為人們所接受。然而,盡管我們洞悉了思想的卓越與超脫,卻還是習慣于一味地追求知識,哪怕以放棄思想為代價也在所不惜。而促使我們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知識可以考量,思想卻難以測度。
為知識而活著,我們似乎有一百個理由。因此,我們才有了對知識的盲目崇拜并且理直氣壯,才有了對權威的絕對臣服并且不再尷尬,才有了對思想的極度輕視并且無需自責。也正因為有了對思想的漠視,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我們才可以任意施加束縛,甚至將生命中最為重要的質疑、追問、辨析、判斷、體察、批評、揚棄、重構、創造等品質遺棄殆盡,并且毫不顧惜。
知識固然重要,可是,一旦讓記憶里塞滿了知識,甚至拒絕讓思想的光輝照進來,那么,知識就不光變得無用,顯得丑陋,還會滿貯險惡。因為,當一個人惟知識是求時,他也就必然陷入他人編織的思維定勢里,看不到知識賴以產生的思想土壤,以致在褊狹中走向機械、愚昧,乃至無力自察,更不用說創新和超越了。這樣,他所接受的教育也就會顯出猙獰的一面,讓人不敢正視、親近,不愿敬仰、尊重。單從教師這方面來說,拘泥于對知識的追求,放棄對思想的追逐,只知道向空乏的頭腦里填塞那些被無限夸大作用的公式、定論、經驗、道理,不管方法怎樣得體,思路如何清晰,課堂何等高效,都是對生命的誤解、摧殘和荼毒。
遺棄了思想,不光會助長人們的奴性心理,催生人們的侏儒心態,還會限制人生可能達到的高度,虛空生命必然的擔當,湮滅教育的精魂。正是有了對缺乏思想所造成的危害的清晰認識,蒙田才告誡我們:“知識不應依附于思想,而應同它合二為一,不應用來澆灑思想,而應來給它染色;如果知識不能改變思想,使之變得完善,那就最好把它拋棄。擁有知識,卻毫無本事,不知如何使用——還不如什么都沒有學——那樣的知識是一把危險的劍,會給它的主人帶來麻煩和傷害。”如此清醒的判斷和真誠的勸誡不啻為濟世良藥,對陷入沉疴的當今教育應該尤為有效。循此思想,我們才能將處于混沌之中的教育領出迷途。至少,能讓我們重新認識知識的價值,洞察思想的作用。
然而,令人深為遺憾的是,在長期形成的思維慣性里,我們已經心甘情愿地做起了知識的奴隸,并且以“做穩了奴隸”而自得。更為詭異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得知識,求得那些看起來光鮮、實則沒有價值的分數,我們竟然避重就輕,讓學生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做考試題。更為等而下之的是,有些人耽耽于考試分數后面的功名利祿,竟然毫不遲疑將思想的靈光淹沒于知識的浪濤。
當教育被利欲綁架的時候,我們竟還以為自己是在傳播道義,布施功德,甚至因此沾沾自喜。對教育的錯誤認知緣于思想的匱乏。因為沒有了對思想的敬畏和仰慕,我們才將培養學習習慣作為最高目標去追求,并強迫學生一頭扎進書本里,囫圇吞下大量知識,而忽視了對他們思考習慣的培養。殊不知,將思想當作廢物拋棄,只會把學生局促在他人創制的模式里,讓他們遺忘生命的主體存在。迷失了思想,學生也就永遠不會有打破條條框框的主動,更不會有創造性的覺醒。
習慣的力量很大,其影響又不總是正面的。正如蒙田在《論習慣》中所揭示的那樣:“習慣是一個粗暴而陰險的教師。它悄悄地在我們身上建立起權威,起初溫和而謙恭,時間一久,便深深扎根,最終露出兇悍而專制的面目,我們再也沒有自由,甚至不敢抬頭看它一眼。”
一個人習慣于屈從權威,不管他頭腦里裝了多少知識,面對試卷時多么從容,都會讓生命質量大打折扣。倘若一個人的所學,全都是為了應對考試,那將是生命中最大的遺憾,甚或是悲劇。既然一味獲取、盲目信從的習慣只會給生命帶來危害,我們也就應該主動讓思想從沉睡中醒來,學會去偽取精,敢于激濁揚清,在思考中更新觀念,提高認知,在思辨時審視教育,舒展靈魂,以達成教育人生的詩意跨越。在這個注定是艱辛的生命進程中,我們難免遭遇迷茫。面對諸多困擾,內心的矚望和外力的推動往往又會令我們莫衷一是。畢竟,“有的人因循本國的舊習陋規,還有的人則致力于引導和改變世俗,兩者之間相差甚遠。因循守舊者以平淡、服從和為人師表作借口。不管他們做什么,都不可能有惡意,最多也只是不幸。”因襲陳規陋習,雖然只是一種習慣,但它對人的影響卻是真切、久遠的,還可能傷及教育的品質。而且,縱然帶給了人們“不幸”,但由于它的“沒有惡意”,似乎也就減輕了它的罪愆,同時,也增添了它的欺騙性。因此,面對困惑,我們不光要積極應對,還應認真厘清,在把握好人生方向時,努力追求卓著,敢于懷疑,善于辨析。
當然,思想的確立、豐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思想的難尋而放棄對她的詩意追逐。思想會在思考中產生,也必然能在思辨中積累。只要懷有永不泯滅的追尋熱情,思想之光一定能夠照耀我們的頭腦,明亮我們的課堂,照穿我們的人生。
(作者單位:江蘇新沂市阿湖中學)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