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起,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密切合作,于每年新學年開學之際推出《開學第一課》,這是一場大型公益節目,也是一節中小學的必修課。2008年的《讓知識守護生命》,2009年的《我愛你中國》,2010年的《我的夢·中國夢》,還有未來的種種,無不詮釋著新學年第一堂課的重要意義——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教育學生。
經過短短假期的休整,學生重新走進班級,回歸學習,接觸老師,一切似乎又新鮮又美好,此時此刻,倘若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心,點燃求知的火種,激發學習的興趣,巧妙而智慧地帶領他們步入新知識的殿堂,就能為今后的高效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于是乎,上好新學期第一堂語文課成了語文老師關注的大事。
然而,就目前語文課堂教學現狀看,有些教師并不重視第一課,甚至認為那不過是“雕蟲小技”“花拳繡腿”,認識上的不足引發了一系列不正常的現象:
第一,龐雜而混亂。一堂課40分鐘,無所不講,無所不及,滔滔不絕,聽得學生茫然無措。
第二,高談而威震。介紹繁多學習方法,列舉眾多課外書目,展示詳細筆記要求,大量文字直接將學生震懾住了。
第三,單調而呆板。簡單介紹自己,用大量的時間邀請學生自我介紹,最后補上學習要求,這些事項相信孩子們在小學早就輕車熟路了,還有新鮮感嗎?
第四,空乏而無趣。更有甚者,面對剛開學的學生大談特談教學成效,然后便是立規矩,這樣做不外乎警醒每一位學生:遵循我的學習要求,掌握我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破繭化蝶”了。難道學習只如此嗎?
為避免以上種種缺憾,語文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第一課,從方法上思考課堂設計,從效果上規劃教學目標——第一課可以更簡單更實在:幫助學生樹立一條理念“語文天生重要”,把握兩條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留心處處皆語文”,明確語文“四大天王” ——聽說讀寫。
2010年9月第一堂語文課上,我給新入學的學生是這樣講的:
第一環節:開場白——提問:語文是什么?(15分鐘)
步驟一:如果用詩句來解答:語文是一筆好字,是龐中華;是一張巧嘴,是晏嬰;是秦漢明月,是先秦諸子;是歷史的見證,是司馬遷;是壯美的山河,是李白;是百姓的憂情,是杜甫;是愛國的情懷,是岳飛;是開闊的心胸,是蘇軾;是田園的閑適,是陶淵明;是對社會的解剖,是曹雪芹……是燦爛的中華文化。教師與學生一起誦讀,感悟語文帶來的“浪漫抒情”。
步驟二:引入胡適的《一個防身藥方的三味藥》,即“問題丹”“興趣散”“信心湯”,其精辟地解讀了獨特的語文學習方法。教師加以清晰闡釋讓學生明白語文需要“冷靜智慧”。
步驟三:講述《大肥雞》的故事。教師精彩的表演一定可以讓學生樂開懷,也能讓學生明白學好語文的重要性,更應該讓學生領悟精彩的表演來源于豐厚的語文功底。語文可以帶來“風趣幽默”。
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愿意擁有智慧、能力、浪漫、幽默、風趣……那么他們一定愿意學習語文了吧。
第二環節:見面會(12分鐘)
許久未曾謀面,今天再會,必定少不了彼此的寒暄,然而老師的寒暄一定要恰到好處,不能太簡單太花哨,不能太自卑太自大,而應讓學生覺得可親可敬、幽默風趣、聰明智慧。
學生說說假期的自己也是必須的,然而即便是用40分鐘,每人平均1分鐘也無法做到人人參與啊。怎么辦呢?老師可以利用5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用筆書寫精彩的假期蛻變,力求讓老師記住自己的變化,然后鼓勵少數學生作自我展示。老師可以給大膽展示的學生發些小紀念品以資鼓勵,其余的自我介紹可以當作課堂作業課后修改,豈非一舉多得?
第三環節:明規范(5分鐘)
俗語:不以規矩,難成方圓。新學期伊始,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期,良好習慣的規范與培育,關鍵也在此。
明確“三關”原則:預習關、課堂關、課后關,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解,不必過多解釋,因為所有的要求都會在日常學習的細微之處呈現,在實際操作中逐步強化。學生能做到的,何須讓他記下來呢?
第四環節:結束語(3分鐘)
送學生一首語文學習歌:
練好語文基本功,優秀詩文勤記誦。
報紙雜志常翻閱,買書看書做書蟲。
語文筆記貴堅持,課外練筆不放松。
生活處處是學問,他山之石把玉攻。
基礎知識早復習,課本學習貫始終。
一枝一葉能讓人看懂整個世界,一堂一課定關乎師生真情。新學期第一堂語文課,奠定了今后師生合作的默契度,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樹立了教師的親切形象,蘊涵了精湛的教學藝術……
——“老師,我想學習語文,我要用語文豐富自己的生命,我愿意和您一起攜手走向語文。”
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