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閱讀可以從一出生就開始,所以,還在孕期我就為小意訂了口碑不錯的《嬰兒畫報》。畫報內容很少,擔心不積攢一些,更新的速度趕不上閱讀的速度。《嬰兒畫報》每期的主題故事一般都比較精彩,畫工也極好,我常常被其中的小小趣味逗得咯咯直笑。兒歌和親子游戲每期都有,看著它,我就自然地陷入未來給孩子念兒歌、帶孩子做游戲的美好想象。
可小意出生之后,我幾乎每天都只斷斷續續地睡上六七個小時,二十四小時不讓人休息地折騰、哭鬧,這樣的生活作息讓全家人一起陷入混亂。特別是在我提前結束產假回校上班之后,工作的壓力,加上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我的情緒非常不穩定,能耐著性子給她讀書、講故事的時候幾乎沒有。倒是爺爺奶奶,不時拿出《嬰兒畫報》給她看。小意每次看到畫報最后一頁小寶寶們的照片,特別是美麗可愛的小姑娘的照片,就會顯出激動,有時還能笑瞇瞇地呆望許久。
當小意能拿起畫報,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翻動書頁而是撕書。爺爺奶奶心疼那些畫報,一面給她重新粘貼好,一面批評她。我試圖阻止,強調小意還不會翻動書頁,手部動作的控制和協調能力太弱,并不是不愛惜書籍,也不必擔心從此養成不愛惜書籍的壞習慣。全家人都非常生氣,覺得我是胡說八道,為這,爺爺奶奶漸漸連書也不想修補了。
留意觀察小意的眼神、表情和精神狀態,我感覺小意除了在0歲時表現出的,對其他孩子照片的興趣之外,始終不喜歡《嬰兒畫報》中的故事和插圖。這個不喜歡可能有很多原因,一是越來越破爛的畫報經常令她被爺爺奶奶數落,二是當她對畫報中的內容感到費解的時候(時常看到她費解的表情),不知道怎么提出疑問,而我自以為是的各種解釋并沒有說明白什么,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意讀書的熱情。
兩歲左右,小意顯現出對顏色和圖形較強的感知能力,我便開始給她講朋友送的一套《大拇指計劃》。這套書里的《形狀與顏色》讓小意得到無數的夸獎,當她在只認識一兩種顏色的哥哥面前一口氣指認出十種顏色時,我和小意都感到很得意。書中列舉的各種幾何圖形,小意只需看一遍聽一遍就能牢牢記住,以后在生活中主動運用:“這個雞蛋是橢圓的咧”。還喜歡這套書里的《學觀察》和《找規律》,我們一起玩著挺開心。
《好孩子乖孩子》也是朋友送的,一套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圖畫書,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對兩歲多的小意來說都不合適,可是小意偏偏喜歡這套書,千挑萬選之后非拿出來讓我講給她聽。其中的《守交通》和《好品德》是小意的最愛,先是不厭其煩地求我反反復復地講,然后一遍遍在那幾個她覺得極其好玩的地方激動地鸚鵡學舌,有時突然發揮一下,再自己哈哈大笑,自得其樂。
同一時期,還有一套《好媽媽講新童話》,一套《小小寶貝》系列,我和小意一樣,更喜歡后者。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小意對這套書中的知識童話的興趣遠遠大于經典童話,晚安故事、教育故事再次之。小意表現喜歡的方式就是每次都強烈要求你講這本不要講那本。任何說服都效果不好,勉強聽完新故事,她馬上遞過來她的最愛,要求回到那個講了無數遍的故事中去。
這個時期給小意講故事的是我,給小意讀故事的是爺爺。講,每次都會有點不一樣,小意聽故事的時候經常會指正。如果我要求小意照著書復述故事,她復述的大多是爺爺版的,也就是復述中盡量用爺爺照原文讀出來的字句表達,少數記得不清楚的地方才自己發揮一下。據說,反復聽一個故事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專注,所以,我安心地每天被小意拉著講那幾個無數次翻來覆去的故事。
其實,當小意能輕松地翻動書頁之后,撕書的現象就慢慢消失了。爺爺奶奶認為這是孩子長大了,終于聽進了我們的“說教”。可不再撕書的小意又開始在書上各種圖形的中間涂色了,仍然是無法精細控制,涂色,就是在書上“亂涂亂畫”。買了專門涂色的書給她,還是不行,拿到什么書就涂什么書,忘形起來墻壁、床單、窗簾上……我說:“涂吧,媽媽以后重新粉刷墻壁。”全家人又生氣了。
小意不到三歲上的小班,記憶中那一年最多的就是焦慮。小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吃飯、睡覺成了她在幼兒園里最重要也最艱苦的任務。飯桌上的責打,日常生活中的呼喝突然多了起來,睡前的閱讀成為生活中微不足道的部分,但也是少有的我們之間顯得不那么緊張的時候。是從這時開始,我尋找并大量購買童書。
似乎需要贅述一下我的閱讀史了。我是讀著小人書和武俠度過整個童年期的,甚至沒讀過幾則童話。接觸童書是在讀師范之后,因為學習兒童文學的緣故有限地了解了一些,閱讀了一些——那時對兒童文學實在沒有多少興趣。所以選購童書,我感到有困難。我能想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去紅泥巴、去一些交流育兒經的論壇搜尋口碑不錯的童書,按圖索驥在當當購買。后來,還從新教育的“毛蟲與蝴蝶”項目中知道了一些極好的童書。突然發現,有太多好看的童書了!騰出的書櫥很快裝滿了,我對自己說,這是小意的書,小意的圖書館,我只是一個召集者、代管者、借閱者。
《月亮的味道》《彩虹色的花》《打瞌睡的房子》《驢小弟變石頭》《活了100萬次的貓》《我》《小皮斯凱的第一次旅行》是小意喜歡的,被反反復復講著、讀著的故事。《雷奧與狗》《不想飛的鷹》《五個丑家伙》《一片葉子落下來》《嚓-嘭》《獾的禮物》《快樂鳥的許諾》《爺爺一定有辦法》《愛心樹》《出走的絨布熊》《父親和女兒》《不是我的錯》這些,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緣故,沒有入小意的心。隔些日子再拿出來講、讀吧,也許會愛上,說不定呢。喜歡不喜歡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勉強。
上中班不久,小意第一次指名討書,雖然鬧著要買的是我不喜歡的《虹貓藍兔七劍傳》,但我仍然表現出夸張的驚喜。帶她去書店,容許她自己挑一本,由著她喜滋滋地自己一路拿回家,由著她自顧自地“鉆研”。猶豫了一下,要不要應她的要求,給她講一講呢?我知道以小意的閱讀能力,根本看不懂這本漫畫書。我還知道,多知道一些時下流行的漫畫能讓小意在伙伴中獲得更多愉快體驗。可我還是在高調回應了她的購書請求后,非常消極地對待了她的閱讀內容。好在睡前還有那些我們共同喜歡的書,它們仍然具有吸引力。一周之后,《七劍》被冷落在地板上,我靜靜拾起它,放在了不常讀的書中間。
《我的動物朋友》系列、《簡單的科學》系列、《花格子大象艾瑪》系列是小意讀中班后我們反反復復講、讀著的書。在我看來,都不大容易理解,可是這三十本書卻是小意的寶貝。《簡單的科學》中介紹動植物食物鏈關系,《誰吃了幼苗》則是我給小意讀的第一本科普讀物,它和頗具幽默感的大象艾瑪、韋伯一起帶給我和小意無數快樂的時光。是從這幾本書起,聽完我的講述或朗讀,小意會主動要求:“我想自己再看一遍。”
讀完《洞里洞外的老鼠》第一集,我幾乎打算放棄了,太難,書里書外的世界,小意一定分不清吧。可是,那個隨著書頁的打開,由一個變成兩個的洞洞實在太有吸引力了。小意每天都眼巴巴地盼著我將故事講下去,每天都強烈要求先回頭把講過的內容講一遍,再講新的一集。故事講到一半的時候,一天清晨,小意睜開眼后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把這本書撈到手中,躺在那里自己翻閱。她的心里開始惦記著一本未讀完的書了!一個喜歡抱著喜歡的書入睡的孩子。
觀察發現,目前小意已經能獨立通過讀圖,看懂一些書的大致意思,享受閱讀中由想象帶來的無盡樂趣。我正在猶豫,要不要給小意朗讀文字量更大一些的童書。也有意無意地將自己在童書閱讀中的所獲,用不同的方式說給小意聽。朗讀一本很長很長的書,說不定哪天就開始嘗試了。我很期待。
記于2008年4月30日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406xl)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