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最終落腳點是發展學生。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教學。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發展的每一個方面,針對不同學生個體,以及每個不同個體的差異,從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出發設計和組織教學,從而達到發展學生的目的。我認為:教學要從學生出發,要適合學生發展:教學就是要順應學生的天性,啟迪學生的靈性,發展學生的個性。
教學的天職就是發現興趣。激發潛能,為學生天性的成長鋪平道路。掃清障礙,讓學生的聰明才智漸漸顯露出來,讓學生的天生資質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我認為,孔子的“因材施教”、道家哲學的順應天性、盧梭的教育要尊重兒童天性的論述等等。都說明了孩子的天性是需要保護的,教學要順應學生的天性。因此,教學首先要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真正看成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生命體,要維護好每一個學生的尊嚴,使他們能夠自豪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學要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天性中最重要的就是其與生俱來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以及他們特有的好奇心與探究熱情。而這些又都是密切聯系的。因此,教學的作用不是給孩子以想象力與創造力,而是保護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數學來自學生的生活,又必須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生活中。數學才富有活力,才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因此,要把學生學習“書本上的數學”變為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要將生活資源開發成數學課程資源,要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生成數學課程。
數學教學就是要把學生“教”聰明。數學課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產生智慧。從知識走向智慧,從培養有知識的人,走向培養有智慧的人。我認為:數學教學應該成為促使智慧形成的媒。數學課堂應該成為形成智慧的場。教學首先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因為智慧是植根于愛的,所以教學不僅要尊重和寬容學生,更要欣賞學生,要欣賞學生的多元見解,要理解學生的獨特感受,要接納學生的與眾不同,不排斥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意外”。要在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里,吸引每一個學生進行思維碰撞、情感融合、心靈交互。數學教學要巧妙地創設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思維的激活、靈性的噴發又源于對話的啟迪、思維的碰撞,只有深層思考的對話才能促成精彩的生成。教學要通過情境的創設,設置有效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教學要設計合理的懸念,激發學生思維的動機。誘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實現師生間與生生間思維的互動,引導學生人人參與學習活動,以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的靈感得以激發。靈性得以啟迪,智慧得以生長。
學生是有差異的,教學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需求,首先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獨特性是每個人的本質特征,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更是教學的起點。因此,數學教學既要清楚學生學習數學內容的邏輯起點,又要了解學生的現實起點,只有把握住了學習起點,才能實施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教學要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每個學生都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學要注意發現學生的學習方式。理解和尊重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激發學生積極探索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探索意識。數學教學要變教師的講數學為學生的說數學和做數學,要挖掘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讓課堂煥發出生命色彩。
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教學是最好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