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源整合,在這次課程改革中是作為一個重要的理念提出來的。它的提出打破了固有的“教科書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的觀念,而這一觀念的轉變對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對于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下面以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看到的兩個案例,就此作一分析。
案例一:
一位老師教學《早》這篇課文片段時,補充了這樣三句話:①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③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然后引導學生圍繞這三句話展開討論。
很顯然,這位老師意識到了課堂教學中有必要整合教材以外的教學資源,以豐富、充實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可是,他沒有對找來的這些資料進行篩選。補充資源中的第一、第二句明顯與文本沒什么聯系,對于學生理解文本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相反,如果引導學生討論,會更加遠離本課的重點。由此看來,這位老師補充這三句話的目的不明確。我建議此處補充兩句話,第一句話即是上述第三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補充的第二句是:“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來學習和寫作的。”然后對這兩句話展開深入討論。引導學生理解魯迅對于時間的真切感受和深刻體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認識,從而體悟“早”對每個人的重要性,從中受到教育,珍惜時間,愛惜光陰。
案例二:
一位老師教學《盧溝橋烽火》的第三部分后,讓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抗日戰爭的故事。這一環節有三四位學生交流了自己收集來的抗戰故事。我覺得,這一設計目的性不強。你可以說是為了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認識,你也可以說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抗日戰爭關注的興趣。但于這篇課文而言,還是很勉強的。因為這篇課文主要是講了盧溝橋事件的經過,交代的是日本侵華戰爭的起始。如果是補充交流抗日戰爭的故事,那與本文的聯系不是很密切,補充資料的價值也有限。
我建議此處補充抗日戰爭起始時的相關時代背景資料。課文第6小節講到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號召抗日。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小節,但是作者要表達的意蘊是很豐富的,而且,由于事件離現在較遠,離學生生活實際更遠,學生不容易理解,老師應該補充當時的時代背景資料,即國民黨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從而導致抗戰初期整個中國抗戰被動,而中國共產黨用通電全國的方式,號召全國軍民抗日,揭露了國民黨的險惡用心,這樣就能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讓學生很好地理解第6小節交代中國共產黨通電的意義。
思考:
1.“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但同時,教科書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整合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白,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文本理解透徹,如果對文本沒有理解到位,就去補充其他的學習材料,那么,這種做法無異于舍本逐末。甚至是本末倒置,從而變成了為補充而補充。因而也不會有效。
2.在整合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找準課外資源與文本的最佳結合點,即課外資源必須是與文本內容有緊密聯系并能幫助學生更好更深地理解文本的資源。否則,就是形式上的整合,徒有課堂上的熱熱鬧鬧,卻難有實實在在的效果。對此,于永正老師說:“其實對老教師來說,教學方法一般沒啥問題的,我感覺最主要的還是對文本的關注不夠。很多老師一篇課文教了好幾遍,但對文本的解讀還是停留在同一個層次上。”王崧舟老師借大哲學家尼采的“精神三變”說來解讀自己細讀《長相思》的精神歷程:先變駱駝,再變獅子,最后成為嬰兒。駱駝意味著接受訓練,聽從指導,傳承前人的經驗和文化;獅子則意味著唯我獨尊,自己作決定,對自己負責;嬰兒象征著“完美的開始”,讓人的精神重新回到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原點。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教師對教材就能做到爛熟于心,對于資源整合,也一定會信手拈來,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