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英文原詞為Mix and Match,是個時尚界專用名詞,指將不同風格、不同材質、不同身價的東西按照個人口味拼湊在一起,從而混合搭配出完全個人化的風格。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混搭就是打破固有的音樂教學模式,將不同類型、風格的音樂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環節合理地搭配在一起,創造出嶄新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
“混搭”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出奇制勝。雖然是多種元素共存,但并不代表胡亂搭配。“混搭”是否成功,關鍵還是要確定一個“基調”,以這種風格為主線,其他風格做點綴,分出輕重主次。音樂教學中的混搭也應該特別注意圍繞一個主題,選擇搭配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必須為此主題服務,不能亂搭。在“混搭”中應該注重搭配素材的過渡和呼應,體現出一種看似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精致。
一、音樂欣賞中動靜法的“混搭”
音樂欣賞課中,許多教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請小朋友們豎起小耳朵,趴下,靜靜地聆聽……”且不論“豎起小耳朵”一句是否合適。就“靜靜地聆聽”而言。老師們看似無錯,但如若一味反復靜聽。最多再提幾個諸如“你聽到了什么?”“樂曲可分幾個樂段?”這樣的例行問題,對學生產生音樂認知、理解音樂形象有何益處?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曲目中。有許多頗具鮮明音樂形象和童趣的優秀作品,如《玩具兵進行曲》、《杜鵑圓舞曲》、《在鐘表店里》、《鐵匠波爾卡》等。教師在讓學生靜聽一至兩遍樂曲后,可讓學生動起來,用動作表現樂曲中所描繪的音樂形象,繼而用動作的變化幫助學生劃分樂段。
案例1:用動作表演樂曲《鐵匠波爾卡》
蘇教版音樂第二冊第三單元《唱著歌兒去勞動》
師:小朋友們,在剛剛的音樂中,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
生:叮叮當當的聲音、打鐵的聲音……
師:樂曲中,這種聲音是從頭響到尾的嗎?
生:不是。
師:好,那當你聽到有打鐵聲音的時候就跟著音樂做打鐵的動作,沒有的時候就趴下。
生按要求在音樂中做動作。
師:你在音樂中打了幾次鐵啊?
生:兩次。
師:是連續打的嗎?
生:不是,中間休息了一次。
師:沒有打鐵的時候,鐵匠們在干嘛呢?
生:和我們一樣,在休息。
師:小朋友們說得太好了,讓我們一起來看黑板上的圖。
師帶領學生填表,完成后的表格如下:
師小結: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樂曲分為三個樂段,第一樂段與第三樂段相同。
筆者在兩個班做實驗,一班用單一靜聽的方式,聽完后提問。如學生回答不出老師的問題,便再靜聽。在反復靜聽中,教室里開始不“安分”起來。別說回答問題了,連靜聽也不能做到:另一班用靜聽與動態表現“混搭”的方式,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通過自己的動作體驗,很快就劃分出樂曲段落,并能用圖形或線條表現樂段。學生既樂于參與又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教學效果佳。
二、節奏教學中新舊理念的“混搭”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無節奏便無音樂。音樂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便是“解決節奏重難點”。新課標實施以來,教師們已將單列難點節奏、枯燥反復練習的舊理念舍棄一邊,而在朗讀歌詞的環節中大做文章。新理念所倡導的是讓學生摒棄按語文習慣朗誦歌詞的方法,主張按歌曲的節奏模讀歌詞。這樣在演唱歌曲之前,便可幫助學生熟悉、掌握歌曲的節奏特點,利于簡化歌唱難度,讓學生輕松學唱新歌。
在這種新理念引導下的歌唱教學。確實有一定的優點和適用性。但當遇到一些旋律優美、感情豐富、抒情性強或襯詞較多的歌曲時,便不再適用了。如那首大家耳熟能詳、張口就唱的《讓我們蕩起雙槳》,歌詞寫得工整流暢,委婉抒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風和日麗、泛舟湖上的美景。如若一味強調與新理念對接,按節奏讀歌詞,必將失去歌詞本身的語感美、韻律美,換來不知其意的僵硬節奏型。這時筆者就建議,不妨重啟拋之不用的舊理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歌詞,體會歌詞中所描繪出的優美意境,再將難點節奏單列出來,教讀幾遍即可。
節奏教學中“混搭”新舊理念的方法,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老師們不妨一試。
三、聲勢表演中多種角度創新的“混搭”
聲勢表演或聲勢伴奏也是新課改以來音樂課堂的寵兒。新課改注重了音樂課堂的拓展,并將拓展內容緊緊扣牢于音樂性這個大主題之下。所以教師在拓展內容時大部分選擇了聲勢表演或聲勢伴奏。在此基礎上,如果要進行多角度的創新,也需運用“混搭”手法,才能出彩。
1.多種節奏型的“混搭”。
蘇教版音樂教材第六冊第六單元《八只小鵝》一課中,歌曲本身就帶有多種節奏“混搭”的特點。如
2.多種節奏型與多種表演道具的“混搭”。
聲勢表演的道具有很多種,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打擊樂器外。還可以通過拍擊自己身體的各部分,發出不同的聲音,來為歌曲伴奏或進行節奏表演。
案例2:分聲部多聲勢節奏練習
蘇教版音樂第十一冊第六單元《彼岸新潮聲》
師:同學們發現沒有,不管是布魯斯音樂還是爵士樂、搖滾樂,要唱好它們,都必須非常注意什么?
生:節奏。
師:好,下面,我們就來做一組節奏練習。
本課課型是音樂欣賞課。欣賞課最怕老師講、學生聽,沒有任何互動的填鴨式教學。筆者在引導學生發現美國黑人音樂特點的同時,積極邀請學生參與進來,將多種節奏型與多種表演道具“混搭”。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練習的范圍,協調手腦平衡能力,并為下面的說唱音樂教學做好了鋪墊。
3.多種節奏型、多種表演道具與多種表現形式的“混搭”。
音樂課堂拓展內容、拓展形式的不斷創新,為聲勢表演中多種角度創新的“混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教師應將學生從平面表演提升至立體表演,從單一表演豐富到融多種表現形式為一體的綜合表演。新課結束后,可將學生分為幾個組,每組定個表演主題:如朗誦組、歌唱組、節奏組、舞蹈組等等,讓學生圍繞所在組的主題設計、編排、表演。一輪結束后,還可交換表演內容,并請學生評價。
音樂是聽覺藝術,有人說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決不能任學生胡亂揣測音樂作品的內涵,而要整合多種內容,運用多種方法,尋求多種途徑,碰撞多種智慧,“混搭”多種精彩,去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思想、表現音樂情境,培養音樂感知、發揮音樂想象,磨煉音樂意志,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也許目前“混搭”的理論尚未深入人心,但就其形式而言,它確實帶給人們新鮮、有趣的感覺,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打破了常規,給大家帶來另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小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完全能在音樂的學習中接受“混搭”模式。而音樂教學本身,也存在著許多可以“混搭”的空間。回望筆者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混搭”之路。我深深期盼有更多的同仁,共同關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混搭”模式,共同實踐、探索、總結、進步,讓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