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芝峰秀,江寧入洞天。山花紅勝火,芳草碧如茵?!边@是小時候我會背的第一首詩,也不知哪朝哪代哪位詩人寫的。 “芝峰”,指的是芝山,瓦屋山眾多山峰中的一座。
瓦屋山逶迤幾十公里,新開發(fā)的曹山休閑農業(yè)旅游區(qū),就在瓦屋山的腹地,芝山與曹山之間。園區(qū)主干道,把七八個農業(yè)園區(qū)組成了一個仙境——行走其間,猶如一個神秘的香格里拉。驅車在園區(qū),藍天、白云、綠樹、藍湖、紅葉、黃草、紫花,七彩輝映,斑斕繽紛,讓人驚艷得說不出話來。遠處的群山,煙籠翠綠,水洗過似的。山下的民居,粉墻黛瓦,點綴在青山綠水間。田野色彩斑斕猶如畫卷,還有星羅棋布的小水庫,明鏡似的,微風吹過,漾起層層波紋。偶爾見到一頭老牛,悠閑地啃食青草,背上停著一只一動不動的白鷺,在湖畔林間形成一個彩色的剪影。空氣也是難以想象的清新,撲鼻而來都是鄉(xiāng)野特有的清香……
真是喜歡這個地方,純樸、寧靜,卻又充滿著實實在在的生活氣息,生發(fā)著清靜致遠的精神追求。一個人開車東游西蕩,隨便找個地方停下來,四處走走,欣賞無人打擾的鄉(xiāng)野,體驗難得的靜謐。累了就到路邊的旅游農莊,借著逶迤群山、一潭碧水,美美地品嘗農家土雞湯、紅燒魚、清炒菜苔、長豆燒茄子。這一路上,每隔兩三公里就有一處旅游農莊,桃林梨園、竹海松濤、丘陵茶園,還有珍珠一樣散落著的湖泊。“綠球”、“果之王”、“日日春”、“紫竹林”、“白露山”、“芳芝林”……聽聽這些莊園的名字,就覺得如沐春風。
園區(qū)因曹山而得名。曹山高288米。山腰的京林禪寺,緣起西晉的 “雨母娘娘廟”。廟中,現在還有晉代的古井、隋代的石臼,據說山上有晉代的仙人棋盤。廟后林壑幽靜、煙光流翠,但山高林深,荊棘藤蔓遍布。登高遙望山前的姚河壩水庫,景色迷人。
一路向西,群山連綿中,道路曲折悠長。一群群白色的鷺鳥棲息在松林高處的枝頭,偶有幾只飛起,在青翠的山林上空盤旋滑翔。白露山下,一座背山面湖的建筑很特別——白色的圍墻與翡翠綠的兩層平房,圍著一座粉紅色的樓房。這是白露山生態(tài)農業(yè)園。依山伴水的農業(yè)園區(qū),種滿了藍莓、白茶、油桃、冬棗、桃、梨、核桃、葡萄。
白露山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當年朱元璋討飯來到白露山下,發(fā)現村里人也要靠乞討為生,當地有段順口溜:“村頭喊一聲,幾十只筲箕齊出門。豆腐當大葷,雞蛋賽人參,想吃豬肉等來生?!弊罱K還是破草棚里一個老乞丐拿出討來的一把干面,給了餓得奄奄一息的朱元璋。
后來,朱元璋坐了大明江山,對南京的風水到底能否支撐萬年基業(yè),心有疑惑。帶著一班臣僚觀山川形勝后發(fā)現,周邊唯有這瓦屋山背主南望,惹得朱元璋要鏟平瓦屋山。劉伯溫勸皇帝回訪一下瓦屋山再定奪,畢竟落難時溧陽人對您有過幫助嘛。劉伯溫請一位叫“風像”的當地風水先生提前在白露山迎候。朱元璋出南京第一站就到了白露山,在村里觸景生情,若不是翟乞丐的一把干面,恐怕早就成餓鬼了。風像先生趁機提出要替皇帝圓夢,在白露山頂為皇帝算上一卦。朱元璋一聽,沉下臉道:“好,那就拿一把干面來算卦吧?!庇谑?,村中的一把干面隨皇帝上了峰頂,風像先生取出干面當簽板,在一根干面上寫上一行字后,再混入一把干面之中請皇帝搖簽。
朱元璋神情凝重,輕搖裝滿干面的簽筒,不一會兒,一根干面騰出,落地居然沒碎。正是風像先生所寫這根,朱元璋看了干面上的字,大笑不止,連聲道:“對對對,瓦屋乃天下之大屋也!”
朱皇帝最終放了瓦屋山一馬。后來人們將朱元璋在白露山算卦之地叫龍峰,算卦的簽面叫卦面。后來,卦面漸漸被寫作“掛面”了。
現在,余慶貴在這里辦了龍峰掛面廠,用自己的名字做品牌,生產“慶貴牌營養(yǎng)彩面”。專門用胡蘿卜、菠萊、綠茶、長壽菜、紫番薯、富硒瓜等各種蔬萊瓜果的原汁,采取無水工藝,不添加任何色素,制作彩色掛面。
過了白露山,翻過幾座山坡便是曹山園區(qū)的最深處——芳芝林生態(tài)園——“百種桂花千畝園”,創(chuàng)建者林富春是祠堂村的村書記。
秋天,桂花飄香,是芳芝林最美的季節(jié)。輕風拂面,夾帶著絲絲縷縷淡淡的香氣,沁人心脾。徘徊于湖畔,目光撫過一湖微漾的碧波。清清幽幽的桂香,似乎就絲絲縷縷地浮在靜謐的湖面上。閉上眼睛,懶懶地靠在樹干上,身后的草叢里傳來秋蟲悠長的鳴唱。呼吸著桂花的清香,一絲淡淡的秋涼,一絲幽幽的惆悵,一齊涌入心底。心里,也輕泛漣漪,飄過一縷暗香……遠處,幾個漢子搖著一條小船,不緊不慢地在收網捕魚。一條僥幸漏網的大魚急速游向湖心,水面留下一縷慢慢擴散著的波紋。更遠處,群山色彩豐富五彩斑斕。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小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