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目前課堂呈現出,如下的“迷人景觀”:情境創設“千姿百態”,探究活動“百花齊放”,生活數學“花樣百出”,教學評價“百般呵護”,學生思維之大膽超乎想象……這些都被視為是“新理念”。透過“繁華背后”,不難發現鮮活的數學課堂中隱藏著諸多的“過分注重與忽視”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在此寫下我的點滴看法,與大家商榷。
現象一:過分注重數學知識的精確建構,拒絕兒童數學學習過程的模糊性和直覺性
童年的數學可以是直覺和模糊的,它既有準確性和科學性,但同時也包容著錯誤與偏頗。它用一個寬闊的胸懷包涵著孩子們并不完整、科學、精確的數學思考。
一個有關的案例令人深思。
那是一年級的一次“觀察與發現”數學探究活動,孩子們正圍繞生活中的角展開交流。“張老師——”上課剛幾分鐘,李林就興沖沖地找了過來。“我發現五角星上共有五個角,而且這五個角大小都一樣。”“是共有五個角嗎?”我在“共”字上加了重音。見我非但沒有表揚,反而提出了反駁,他頓時來了勁兒:“怎么不是五個,你看,一、二、三、四、五。”邊說還邊數起來了。“再好好看看,別輕易下結論。”見我如此固執己見,他也沒再作什么爭辯,只是很不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說真的,此時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觸:為何面對一年級孩子這樣一個很了不起的發現,我連肯定的勇氣都沒有呢?僅僅是為了捍衛數學學科準確、科學的尊嚴嗎?
現象二:過分注重生活味,忽視數學味
數學教學要讓每一位學生擁有一雙發現數學、欣賞數學的眼睛,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思考世界。可是,筆者發現很多老師矯枉過正,讓數學教學丟失了很多寶貴的優秀傳統,很大一部分數學課堂表面浮華,缺少數學課必需的理性思考與分析,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培養力度太小。學生喜歡學習生活化的數學內容,生活化的數學內容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但在數學與生活側重點上,筆者認為老師們要恰當處理,讓我們數學課堂的數學味要大于生活味,讓數學思考貫穿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過程。
現象三:過分注重開放,忽視有效教學
當前,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課堂教學的開放已成為常態。但開放與有效能否相伴相生,在實際案例中,筆者作了一番思考。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案例
教師課前布置學生每人準備一把剪刀,給各小組準備完全一樣的(銳角、鈍角、直角)三角形各兩個和形狀、大小各不一樣的三角形6個。
師:同學們回顧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我們是怎樣推導的?
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然后推導出來的。
師:好,那么你們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然后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4人小組,動手拼擺、割補三角形)
全班交流。
然后毫無疑問,這樣的教學是開放的。但費時太多,這節課的教學安排沒完成,應該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教學最基本的目的沒有達到,不是有效的教學。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開放,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但開放只是教學策略,有效的課堂教學才是價值追求。開放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有目的的動態生成過程,它要求教師不僅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要準確把握學生,同時還要較好地駕馭課堂,課堂中的開放要把握好尺度,開放得過度會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開放得不夠,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發展。
現象四:過分重視活動體驗,忽視思維培養
曾幾何時,數學課總是和抽象、枯燥、單調、沉悶聯系在一起。為改變這種現狀,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數學,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于是出現了課堂上學生忙忙碌碌,或動手操作,或合作交流,或唱或跳,甚至熱鬧,甚至連做一組題也要活動一番,而唯獨缺少獨立思考和精心思考的時間和機會。
《數學課程標準》里所指的“數學活動”是指數學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問題解決等實踐和思維活動。很多教師把這句話理解為“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有時老師安排的活動為非數學活動,有的在活動時偏離了數學思維的軌道,有的活動安排過于飽和,過于追求表面熱鬧,從而把數學活動引向了歧路。事實上,如果學生始終停留于實際操作的層面,而未能在頭腦中實現必要的重構或認知結構的重組,則會失去真正的數學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思維是一種內隱的心理活動。很難現象,一個手舞足蹈的人如何有效地進行縝密的數學思維?
以上只是例舉數學教學中“過分注重與忽視”的幾種現象,謹以此引發同仁對教育教學更多的思考。課改為教學提供了理念,但在實踐中難免會出現對理念理解上的偏差,讓我們不斷地去思考、去實踐。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數學好玩”,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享受數學;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一個美麗的數學童年;讓數學課堂活色生香、煥發出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城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