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家繁榮昌盛的根本,也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能有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人口綜合素質。但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嚴重滯后于發達地區,導致該地區經濟貧困落后。因此,大力優先發展適合自身需求的教育,對于促進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遵循如下基本鏈條:經濟落后—教育落后—人才缺乏—科技落后—經濟落后,由此鏈條產生的累積循環因果效應十分明顯。教育落后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根源,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瓶頸。探究其原因有:1.經濟的落后不能支持教育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在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的城市與鄉村經濟的發展卻兩極分化,農村所占的GDP不斷縮小,經濟的發展在農村舉步維艱。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主要原因是少數民族地區缺乏技術的支持,同時該地區的知識文化水平極低,這樣就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教育陷入一個惡性循環。2.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低,不能支持經濟的發展,為經濟建設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和保障。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普及率低,輟學率高,尤其是女性兒童的入學率很低,教育的機會均等難以實現。與中國發達地區相比,少數民族地區所享受的教育條件不均等,主要表現為物質資源配置不均和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在中國發達地區義務教育完全由政府財政承擔,而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方財力不足,仍然需要由當地民眾承擔部分費用。3.義務教育制度的落后以及經濟上的困境,使得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被邊緣化,喪失了話語權。
目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現狀是:1.經濟落后,無法保障教育的投入。2.入學機會不均等。在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這樣一種極其不平等的現象,那就是男生和女生的入學機會不均等。3.教育條件失衡,差別巨大。少數民族地區存在教師素質不高和數量不足的困境,這是因為本地的教育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即使出現了優秀的人才也由于少數民族地方的經濟條件等無法留住這些人才,而外地的優秀人才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薪酬待遇以及其他條件也不可能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教育工作。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的執教水平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巨大的差異。4.適齡兒童的義務教育入學率低,學生的輟學率高。5.觀念滯后。隨著改革開放,金錢觀念已逐步成為人們信奉的價值觀,少數民族地區很多家長認為教育成本巨大,而且經過大學教育之后依然要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很多人都持有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讓自己的子女經商或者加入打工潮。
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本舉措是盡快改變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落后的現狀。
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可實現各民族事實上的平等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中國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高于少數民族地區,且差距越來越大。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的國民收入、財政收入、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例越來越低,形成了資源富饒與經濟貧困的強烈反差。消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還需要下大力氣,還需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優先發展教育,努力發展經濟,最終實現各民族的大發展大繁榮。
三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可促進民族大團結
既要做到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和社會進步,又要克服人口失控帶來的危機;既要增加人口數量,又要提高人口素質。提高人口素質的關鍵就是大力發展教育。發展教育可以帶來少數民族社會觀念的變革,可以提高少數民族群眾參政議政的能力,這有利于少數民族人民在政治上享有平等權利,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大力發展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有利于促進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識的提高,有助于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綜上所述,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而言,必須具備兩種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資本的最重要的途徑,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落后已經嚴重影響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繁榮和綜合實力的提升。只有高素質的人才與富饒的資源、特色產業相結合,才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才能促進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規模的增長和財政收入的增加。從日本、中國臺灣和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近幾十年經濟的迅速發展有力證明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教育和經濟發展是辨證關系,要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優先發展教育,特別是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只有經濟和教育協調穩定發展,才能有效推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年師范學校)
責任編輯: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