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學生視寫作為畏途,不愛寫,不會寫,不愿意上作文課。我認為這種現狀不是一個星期那兩節作文課能改變的。練在平時,練在每一篇文章,練在每一節語文課,才是解決學生寫作問題的有效途徑。這個途徑即“隨文練筆”。隨文練筆伴隨著閱讀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寫作因素,把寫的訓練有機融入閱讀教學之中,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可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 練在精彩典型處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睂τ谖谋局谐霈F的經典、精彩的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華”外,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練點”,進行仿寫。
1.句子仿寫
《草原》第一自然段有這么一句話:“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苯虒W時,讓學生想象羊群在草原上還可比作什么,仿寫句子。有的學生寫:“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無邊的綠毯上撒上一把把白色珍珠?!庇械膶W生寫羊群“像碧綠的大海上揚起了點點白帆”,還有的學生寫羊群“像碧綠的湖面上飄著朵朵盛開的白蓮花”。
閱讀教學中,老師要有一雙慧眼,抓住文中的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句子讓學生仿寫,使學生妙語連珠、妙筆生花。
2.句段仿寫
人教版第十冊《人物描寫》一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小嘎子摔跤時動作描寫極為細致。教學完此片段,布置學生仿寫一個動作描寫細致的片段,有的寫“斗雞”,有的寫“掰手腕”,有的寫“戲狗”,有的寫“打架”……都寫得具體細致,活靈活現。
3.篇章仿寫
小學課文中有些文章很“經典”,它們散發出一種特有的精彩。如典型的語言表達方式、典型的表達手段與技巧等。《白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意境深遠,耐人尋味。學完后用托物言志的技法寫一種物體并借此物表明自己的志向,《粉筆贊》《蠟燭頌》《青松》《蜜蜂頌》……一篇篇文章從學生筆端流出。
二 練在文本空白處
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點,化空白為練筆點,拓展文本內涵。如《泊船瓜洲》中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詩人寫長江南岸的美景,僅用了一個“綠”字,但卻給我們讀者無限制的遐想,這正是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隨文練筆的空白點。上課時,我抓住“綠”字,讓學生寫寫此時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景象。學生都把景象寫得很優美,如一個學生寫道:“春天來了,春風撫摸著萬物。一棵棵小草從酣夢中醒來,它們破土而出,嫩生生,綠油油的;坡上的樹木也不聲不響地抽出新的枝條,長出了幼嫩的綠葉;田野上一壟壟綠茵茵的水稻,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春風中,在陽光下,所有的綠色都在顫動,都在泛著晶瑩的綠光?!?/p>
三 練在情到深處時
一旦文本的情與學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時,便會產生巨大的“情感磁場”。高明的老師很善于捕捉文章的“動情點”,以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
以教學《圓明園的毀滅》為例。當學生學完全文后,老師播放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的錄像。學生淚光閃爍、義憤填膺地看完后,老師說:“這把火把恥辱寫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這把火把仇恨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同學們,這把火燒掉了什么?拿起筆寫下你的憤怒,寫下你的憎恨,寫下你的悲哀,寫下你的痛惜!”學生們紛紛提筆訴說。
學生的練筆源于文本之內,延伸至文本之外,集讀寫訓練、發展思維能力與思想教育于一體,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了新的層次,對課文中心的感受達到新的境界。
四 練在與文本主人公對話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與文本的主人公對話,是學生練筆的一個極佳“練點”。當學生與文本的主人公情感融合、心靈共鳴的時候,往往有一種“不吐不快,不抒不暢”的感覺。
例如,在教學《詹天佑》時,可讓學生與詹天佑進行一番對話。
師:這節課我們目睹了詹天佑的豐功偉績,感受了他那顆灼熱的愛國心,你想對詹天佑說什么呢?請提筆寫一寫。
生1:詹天佑,您的美名天下揚,您的事跡億人頌,您的精神閃光芒!
生2:詹天佑,您愛國的崇高品質像春風,吹綠了我心的荒原;像夏雨,滋潤了我愛的新苗;您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也悄悄地在我心中生根、發芽了。
隨文練筆不但符合現代語文教育思想,而且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它變乏味的寫作練習為一種輕松的充滿樂趣的練筆活動,有利于培植學生“想寫”的意識,激發學生“樂寫”的興趣,培養學生“會寫”“善寫”的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仙下鄉觀背小學)
責任編輯: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