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西省普通高中開始進入新課改,筆者有幸親歷整個過程。近三年的新課改教學實踐,期間有不少的體會和感悟,現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一 教學理念的更新
出生于六十年代的我,很長一段時間堅信教物理就是盡可能多地把物理知識傳授給學生,供他們受用終生,因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然而教過的十多屆學生畢業后來看望我時,我發現他們現在的工作、生活很少與物理有直接的聯系。我的高中物理教學除了應對高考,到底還有什么用?難道我就是為了高考而教?可當我說“高中三年物理那不是白學了”的時候,學生盡管不能說出其具體的作用,但還是堅定地認為物理一直影響著他們。
以前都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生活中我們能用上的數理化知識似乎并不多,于是我思考:如果學生不學物理,他們會失去什么?顯而易見的是,他們將不知道許多物理知識。僅此而已嗎?不,他們還將失去更為重要的——思維方法、科學精神等,從而最終影響他們的科學素養。方法和精神層面的東西往往看似無用,實則深刻地影響著人生。莊子所謂的“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就是這個意思吧。
由此我感悟到:教師應適應新形勢,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站在三維目標的視角,認識當前的物理教學,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我們的教學價值取向。
二 關于科學探究
新課改注重將教學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移,改變學生一味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與途徑的現狀。體現在新教材的設計和編寫上,是注重盡量以探究的形式展示要學習的內容。
以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為例,老教材在直接給出平行四邊形定則后,安排實驗驗證:用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出一個合力,再用實驗的方法根據作用效果相同測出另一個合力,比較這兩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發現它們大小基本相等,方向基本一致;改變分力大小及所成角度再做實驗,發現還是如此,這就驗證了平行四邊形定則。
而新教材則是先作出兩個分力F、F的圖示及產生相同形變時拉力F3的圖示,由等效性原理,F就是F與F的合力。那么探究一下,F與F、F有怎樣的關系呢?老師引導學生去連線,發現像平行四邊形。這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呢?改變條件再做,發現還是這樣的,從而總結出平行四邊形定則。
學生親身經歷的探究過程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是驗證性實驗無法給予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勇于嘗試的習慣,這個習慣對他們今后的一生也是有益的。
科學探究既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教學方式。我們強化科學探究其實就是在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我們希望學生在課堂的反復探究中,讓各個探究的要素自動地發生。可以期望,將來他們見到一件事情會不由自主地提出問題,遇到問題會不由自主地做出猜想和假設,對猜想和假設會想方設法從各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證。
其實,每一次科學探究并不要強化所有的要素,根據教材內容特點,找到適合強化的要素,在這些要素上,一定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深入思考、自主完成。而在其他要素上,老師可以大膽指導,甚至用講解的方法幫助學生完成探究。一次科學探究只突出七個要素中的一兩個,這并不會影響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因為在不同的探究中突出不同的要素,最終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可以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的。再說,一個科學探究內容,也只適合對學生在某個要素或某幾個要素上進行訓練。
三 加深對科學的理解
過去的物理教學容易給學生造成一個假象,好像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實驗,得到了“大量的”數據,把這些數據按一定的方法處理,于是就歸納出了某某定律。客觀地說,這里忽略了創造性思維中最活躍的因素:猜想與假設。其實,科學規律都是通過不完整的事實,經過不嚴謹的推理,得到帶有猜想與假設性質的結論,而后用新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檢驗這個結論。這個過程的關鍵是能否做出相對符合實際的猜想與假設,即關鍵還是人的洞察力。而且,物理規律也不是通過有限的幾個實驗就可以歸納出來的,它們之所以正確,歸根到底是因為它們得出的無數結論都與已知的事實一致。可見科學是只能證偽的,我們永遠無法證明它是絕對正確的。盡管現在所出現的一切事實與現有的科學理論是吻合的,但新事實在不斷出現,而一旦新事實與現有科學的結論相悖,那我們要修正的不可能是事實而只能是現有的理論。
我感覺,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真正理解科學的含義。其實,科學就是實踐規律的總結,而不是遙不可及神秘莫測的事情,許多人完全有可能發現與探究新的科學規律。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一旦遇到與現有理論不相符的事實,他們就有勇氣懷疑現有的理論,加上培養出來的良好科學素養,從而具備探索真諦的能力。這樣,新一代的素質就與我們這一代不同了,他們遇到任何事都會想、敢想,能干、敢干。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