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小組化管理模式的提出
小組,是學校班級學生管理中一個常見的概念,通常意義上的“組”就是“列”,在管理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至多就是收發試卷、作業。現代教育把合作學習小組的概念引入班級學生管理,讓學生管理更加精細,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的發展,讓班級和學生管理更加有效。
學生小組化管理模式的含義是指構建具有管理功能的小組,把班級和學生的管理的著力點放在小組上,然后將小組延伸到個體,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的一種現代管理模式。
二學生小組化管理模式的嘗試
1.小組組建。原則上,小組是在班主任指導下根據學生的意愿組建,但必須注意綜合考慮學生的性別、性格、知識能力結構等,盡可能做到均衡分組,實力相當,便于各小組間公平競爭;各小組人數不定,但使各小組人數盡量相同或相近(5~7人為宜,6人最佳,因為每人需負責一門學科);通過抽簽方式決定各組的指導教師。
2.組長產生。由小組成員民主推薦,討論決定。一般要求:具有較強責任心和上進心,有一定的管理和組織能力,更重要的是自愿為同學服務。
3.成員分工。原則上,每個組內成員都必須分擔一兩工作。比如,每人負責一門學科,專人負責衛生、思想、紀律、宣傳等。真正做到本組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各成員各司其職,互相幫助,互相堅督。
4.目標確立。首先,組長組織成員討論,定好本組的組名、口號、班歌、目標、發展計劃等,并明確個人的發展目標;其次,通過討論制訂出班級管理制度及考核辦法;然后,每個學生必須明確學習、值日、宣傳、生活等各項活動均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完成,實行組長負責制。
5.評價機制。在小組化管理中,評價機制是關鍵,它包括評價與獎勵。在評價時,“說說我自己”、“大家評評我”、“老師眼中的我”是對學生以往參與小組合作表現的評價、認定,是面向學生的“過去”;“將來的我”則是讓學生根據既定的評價結果,認準自己今后的主要努力目標,是面向學生的“未來”。這樣就使評價體系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促進的過程和一個開放的系統,最終成為一個增強學生發展動力的“泵”。在獎勵時,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它作為學習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它將常態參照評價變為標準參照評價,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以小組總體成績決定獎勵或認可的依據。
6.關系協調。小組之間是競爭關系,有競爭就會有矛盾產生。因此,須協調小組間的關系,防止小團體、小幫派意識的出現,鼓勵小組間既要有競爭,也要有合作,共同提高。
7.監督與調控。在日常班級管理中實行值日干部記錄制度。可在班級內實行任務承包制,各項任務都由一個小組來承擔,如每天都安排一個小組負責班級衛生打掃與保潔工作,班級黑板報也由各小組輪著來干,課前唱歌、宣誓等都是如此。在落實這些任務時,需要對各小組的工作情況進行監督與調控。
8.小組的教育。在學科教學中,可利用小組這個平臺,在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利用小組的特點,還可進行分層教育、學習競賽和同伴互助學習等。根據不同的小組不同的層次,教師可制訂出多層次的教學目標,并輔以多梯度的練習與作業,讓每個學生有所學并學有所得,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三學生小組化管理模式的創新
1.學生小組化管理模式將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小組評價是對小組合作過程和學生合作表現的監控,是促進合作小組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中的小組評價包括個人自評、小組自評和教師評價。平時主要以小組自評為主,個人自評和教師評價可以定期進行。小組自評也可稱為小組總結、反思、改進等。這種自評能使學習小組成員維持良好的工作關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學習,使組員對自己的參與情況有所了解,保證學生在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能夠積極進行思維,為強化小組成員的積極行為和小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條件。
2.學生小組化管理模式將改變班內的競爭機制。學生小組化管理模式將原來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關系變成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以及小組與小組間的競爭關系,即“合作下有競爭,競爭下有合作”的新型關系。
3.學生小組化管理模式將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學生小組化管理模式使得每個學生在組內都承擔了一定的工作,如學科組長、宣傳負責人等。本小組此方面的工作,這個學生就必須全權負責,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