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改以來,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煥發了新的活力,涌現出了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但是,我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自己和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新課改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徒有形式卻沒有實效。結合教學實踐,筆者進行了反思,認為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凸顯“四要”“四不能”。
一要強化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上語文課,教師多半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染。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教學中突出體現人文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于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比缃竦恼Z文課堂上,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很少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教學這些內容已經落后、過時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推陳出新,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一篇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無濟于事。長此以往,其他的一切學習活動也都將會成“空中樓閣”。
二要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有人認為自主學習應該把課堂和時間交給學生,教師的職責只是維持紀律,或者根據教材重難點拋出幾個問題或幾個觀點,然后讓學生自學、自練、背誦、記憶,教師講得越少越好,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觀點其實是對自主學習本質的一種誤解。自主學習,指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如果忽視了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可能會處于一種無序盲目狀態。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強調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其實更需要教師深入研究學生,并根據其特點和教學內容提出真正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進行發散性思維并最終理解掌握教材重難點。
三要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教師廣泛采用。但有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了合作學習,如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就匆匆進行合作學習,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還有的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有無討論的必要,甚至一“討”論到底,導致收效甚微。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四要倡導對話,但不能遠離“根本”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系?!墩Z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課堂上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師生的對話成了“課堂上的孤獨行為”。二是注重發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真正的“對話式閱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眰鹘y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不斷地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走進新課程的春天。
(作者單位:江西省安義中學)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