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由此言之,音樂也是對中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 當前音樂教學德育功能發揮的現狀
1.中學音樂課不受重視,德育功能無法發揮
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重視。然而,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未能貫徹落實國家教委的課程計劃,學生一入初三,學校就把音樂課砍掉了,或是存在擠占音樂課的現象,保證不了音樂課應有的課時,音樂課實際上成了補漏拾遺的學科,而音樂活動往往只是由少數有特長的學生參加,成為學校活動的裝飾,這極大地挫傷了大多數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喪失了對音樂的興趣。另外,幾十年來受升學熱、文憑熱等習慣勢力的影響,學校領導往往主抓升學率。這客觀上把音樂和其他學科對立了起來,忽視了音樂教育的功能和價值。
2.音樂教學隨意性強,教師不注意德育的滲透
中學音樂教學內容包括唱歌、器樂、欣賞、識譜知識和視唱、聽音。很多教師不按學生年齡特點安排教學內容,音樂教育內容安排隨意性較大,不注意德育的滲透和融入,不注意音樂知識的傳授、技能培養的銜接性和漸近性,這就使得許多學生中學畢業后,既沒有學會音樂知識,更沒有從音樂課上接受思路品德教育。
3.師資水平低下,音樂教師缺乏德育知識和技能
由于音樂專業性較強,對教師的要求相應較高。就許多地區教育的現狀看,中學音樂教師受過專業訓練的比例較小,更少接受德育方面專業知識的教學培訓。教師沒有樹立德育的意識,缺乏在音樂課中進行德育的能力。
二 寓德育于中學音樂教學之中
中學音樂課教學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內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學、樂理知識、欣賞教學和綜合訓練等,同時它還是一種高雅的藝術熏陶活動。尤其是中學音樂的唱歌、欣賞教學,應通過生動的、具體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于音樂教學之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音樂感悟中進行德育
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及創造力的同時,在感情上感情音樂中陶冶情操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才是中學音樂教學追求的主要目標。首都師大周世斌教授曾經對“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說法提出質疑,認為大多數中學生對音樂課感到枯燥的原因恐怕在于音樂課與他們的生活、與他們的年齡、與當代社會的流行風、與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認識等距離太遠的緣故。
2.在教學內容與形式中融入德育
在中學音樂教育中,教材內容應是豐富的、鮮活的,選擇中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形式,由淺入深地拓寬音樂教育的空間,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同時融入德育內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感受出作曲家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堅定的信念、謙虛的態度。學生在欣賞或演唱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時,通過體驗音樂升華心靈,撞擊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熱愛祖國、熱愛生活、追求真理。
3.在音樂實踐中滲透德育
音樂是表演的藝術,音樂作品將藝術性和思想性融為一體,隱性的德育教育因素便潛移默化相互滲透。比如組織學生大加合唱隊、器樂合奏排練,要求學生們相互協同配合。相互配合協調這種顯性意識正是我們學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內容。以音樂呼喚學生的心靈美、以音樂啟發學生的智力、以音樂呼喚學生的情感、以音樂進行德育,在這特定的環境下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示。
4.在歌唱和欣賞中體會德育
音樂以其音響的魅力,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們感情的波瀾。它以其音響本身的美,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并在樂曲欣賞中融入愛勞動、愛集體、愛生活、愛祖國等的德育教育,陶冶他們的情操。學習唱歌和歌曲欣賞是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是學習者情感的表達,靈魂的體現。心理學研究表明,聲音的感受較之光線的感受,與情緒的聯系,更為緊密,更為直接,它更能激起人的情緒的共鳴。
總之,良好的音樂教育不僅僅可以對中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樹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樣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必須把德育貫徹于音樂課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在美妙而輕松的音樂中受到鼓舞啟迪和教育。
(作者單位:江西省永豐縣恩江中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