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并趨向某種事物特有的意向,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xiàn)。通過幾年的教育教學和對大量教育著作的閱讀,我對提高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把握教學時機,濃郁學習氣氛
現(xiàn)在,班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享受優(yōu)質(zhì)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讓他們時常產(chǎn)生孤獨的感覺。他們有表現(xiàn)自己的愿望也有跟同齡人交流的渴望。教師可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與課堂的便利,因勢利導(dǎo)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例如,教材的編修者通過對學生心理的把握,使一些現(xiàn)實感比較強的篇目走進了語文課本。如何讓課本上的內(nèi)容很輕易地走進學生的心里呢?我認為可以把握教學時機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以七年級課本中安徒生的作品《皇帝的新裝》為例。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但是篇幅很長,在實際的教授過程中,要學生從頭到尾去閱讀并記住內(nèi)容,同時分析人物的性格,對從未接觸過這么長篇幅課文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在上這一課時,我改變了過去單純講解的講授法,利用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xiàn)欲強希望得到別人肯定的心理,采用分角色朗讀和故事接龍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表演,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熟悉了課文的內(nèi)容,課堂的氣氛也相當活躍。這樣的教學既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教材教情,細備學生學情
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學生不應(yīng)有優(yōu)劣之分,我們的教育應(yīng)該面對所有學生。當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雖然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受到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乃至班級環(huán)境的影響,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各不相同。這就要求老師在教授知識的時候,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在參透教材的情況下,點燃每個學生的興趣之火,講授知識。在對學生提問題時,我常常把題目設(shè)置為難、中、易三種。由于學生能力參差不齊,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學情,提出問題,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得到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從而讓他們愛上語文課。以七年級教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為例,這是一篇以弘揚人間真愛為主題的文章,一般來說,在課前老師都會請學生對課文進行預(yù)習。基于對教材和教情的分析,也為了加深印象,鼓勵后進生,課前我找到了班上的一名后進生對盲孩子的角色進行熟悉。授課時,我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疏通文義,并請那名后進生扮演盲孩子。這個學生由于事先已有準備,表現(xiàn)得非常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一篇自讀課文,既讓這個后進生看到了自己對語文的興趣,也讓其他的學生積極投入到對課文問題的思考上來。
三廣泛涉獵知識,吸引學生聽覺
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們也常教育學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yīng)該首先成為這個觀念的實踐者,為學生做榜樣。
語文課是一門知識性很全面的科目。語文老師應(yīng)該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學生的步伐。如果老師知識淵博,在上課時觸類旁通,旁征博引,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七年級教材《竹影》是豐子愷先生關(guān)于美學的一篇作品,課標要求學生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對中國畫和西洋畫有大概的了解,從而獲得美學上的初級體驗。如果語文老師具有較強的美學知識,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美學的熏陶,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課文,讀透文章,同時還可以獲得美的享受。再如,九年級教材《香菱學詩》選自古代經(jīng)典著作《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學習這篇文章,要對香菱這個人物形象進行分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九年級的學生來說,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實屬不易。但是如果老師對《紅樓夢》有些基本的研究,對紅學論著比較感興趣,在上課時對《紅樓夢》進行講解,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行細講,那么這樣的一堂課不僅會吸引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古典文學的修養(yǎng)。
總之,學生各有不同,而教學也沒有一定的法則。即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jīng)常使用也會失去它的魅力。教師應(yīng)該像火柴,主要職能不是自己燃燒,而是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興趣之火,激發(fā)學生的激情。因此,我們應(yīng)該不斷地在學習中充實,在教學的實踐中總結(jié),從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利用教材的豐富性,采用教學的靈活性,使學生在語文課上得到知識的充實外還可以獲得一種高雅的藝術(shù)享受和審美的愉悅,進而達到提高學習語文興趣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小學)
責任編輯: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