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重在實現科學和人文的結合。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人格養成。從這樣的理念出發,在評價一節課時,我們首先應該審視的就是在這堂課中教師的內心及其所組織的各種活動,是否指向課堂的主人——學生,是否盡力體現了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同時,在課堂上教師還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盡可能向每一個個體提供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簡單地說,在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應該能夠和教師形成對話關系,都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自己的認知結構為起點,依托自身的閱讀經驗,獨立地與教師以及文本展開對話,并在對話中進行自我反思,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因此,一堂好課的基礎就是以學生為核心,以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最終歸宿。
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維,這種理念對新的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課堂是教師協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場所,同時,課堂也應該是教師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不可或缺的環節。沒有問題產生的課堂無異于一潭死水。
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樂園,而45分鐘的光景主要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文本,合作、交流、碰撞、提升,而不是語文教師“獨占講壇”“搶盡風頭”。《禮記·學記》中有一段精辟的表述,從事教育的人,尤其是語文教師,不能不記:“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教”的本質是“喻”,“教”的最高境界是“善喻”。“善喻”的語文教學才會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語文課堂是由語文教師帶領下的一群生龍活虎的學生、專家視界中的一流文章和教室這個特定時空所構成的一個特殊的生態場。這里最活躍的因子是學生,最值得關注的因子也是學生。學生積極參與的語文課堂才是有意義的課堂、和諧的課堂、生命的課堂、五彩繽紛的課堂,流淌著人文、詩意和愛的課堂。我們要關注學生圍繞文本學習時的狀態、變化、發展,關注學生走進文本時的障礙、痛苦、焦慮,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課堂還給學生。
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最起碼的前提是語文教師首先要目中有人,這個人毫無疑問是你的學生。關注學生的生命,關注學生的成長,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展,都能全面發展,都能有個性地發展,都能持續發展。
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最根本的問題是確立語文課堂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教師需要備課,充分備課,有主見地個性化地備課,而不能滿足于抄教參和套用現成教案。但這還遠遠不夠。教師更需要備學生,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其對所學文本的預習情況,充分掌握學生已經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有了什么樣的狀態和結果。教師需要考慮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如何組織學生的課堂學習,站在學生解讀文本的角度,設計學習流程,安排學習活動,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創設有利于展示與交流的情境。在學生交流時,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要善于誘導;學生思想脫軌時,教師要善于調整;學生盡情揮灑時,教師要善于鼓勵。要想成就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的精彩,教師就要善于“禮讓”。圍繞文本或學習內容,能讓學生自己問的問題要讓學生自己主動問;能讓學生自己回答的問題要讓學生自己回答;能讓學生自己閱讀的地方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能讓學生自己批注的內容要讓學生自己批注;能讓學生相互討論解決的問題要讓學生之間合作解決;能讓學生自己思考、聯系、推導的地方要讓學生自己去做;甚至包括語文學習內容的歸納和小結,能讓學生做的也應該讓學生自己做。沒有教師的“禮讓”,也就無法真正確立語文課堂學生為主的地位。
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最關鍵的是要確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讓學生主動參與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使之從接受走向建構;尊重學生學習語文的個性特點,讓語文學習從“一刀切”走向“自由發展”。
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不等于教師無所事事;相反,任務更高,要求更高。不講則已,講則精彩,講則講出語文味,使語文、語言大放異彩,魅力無限。因此,要下大力氣研究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管理。
盧梭說過:“教育的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語文教育則更進一步,教學生如何發現重要,讓學生喜歡發現、樂于嘗試、自我發展更重要。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 :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