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那么,何謂語感呢?語文學家王尚文在《語感:一個理論與實踐的熱點》一文中講道:“語感是人對語言知覺的感知、領悟、把握能力,即對語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剎那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有關的表象、聯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動自覺地聯翩而至這樣一種心理現象。”著名的語言大師呂叔湘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葉圣陶也曾經強調:“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銳敏的感覺。”由此可見,語言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因素是語感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語感教學。
一有感情地朗讀
好的文章是作者的心聲,是作者外感于物、內感于心的真情流露。每一篇文章,我們都應該指導學生透過書面語言,領會文章的意義,體會文章的情感。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壯麗的青春》一課,在預習要求中,我只提出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文章一開始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應以輕快型節奏,朗讀;而遇險排險的內容應采取緊張型節奏,用氣短聲促的語氣造成緊迫感;文章最后對歐陽海的贊揚,又以高亢型節奏,以高昂語氣來謳歌歐陽海的偉大。整篇文章就在學生不斷地探討如何讀好以及課堂上的朗讀比賽中結束。
二 反復思考推敲
有感情地朗讀,可讀出文章的意味、情味、韻味,而反復思考推敲,則更可見味。有些詞語或句子,表面看去,平淡、樸實,但仔細推敲,則令人拍手稱奇。如《加了一句話》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無論是衣著華麗的紳士、貴婦,還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銅幣,送到老人的手里,就連衣著寒酸的小職員,也摸出一枚銅幣交給老人。”一個“掏”字和一個“摸”字,表現出兩類不同地位的人的特點。前者,經濟富裕,隨身帶著富足的零用錢,“掏”字傳神地勾畫出他們的不在乎。后者則相反,因經濟拮據,只能從身上“摸”出“一枚”銅幣。
三加強課外閱讀
從培養語感角度來說,大量閱讀是積累語匯和熟悉語言的有效方式。
由于小學生辨別是非能力較差,教師有必要為學生選擇課外閱讀的書目。低年級的學生宜選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和科幻小故事等書籍,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中年級的學生宜選擇《人與地球》《兒童小百科》等少兒故事和科技常識,以培養學生的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級的學生宜選擇《西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比較通俗的古今中外歷史故事、名人傳記和文學藝術書籍,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1~4年級的課外閱讀,我要求學生摘抄好詞佳句,并指導學生練習朗讀,練習講故事;5~6年級的課外閱讀,我要求學生了解讀物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寫片段賞析式的讀書筆記,并且有感情地朗讀、復述,指導學生如何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去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四鼓勵學生多寫
只有多寫,才能熟悉詞的性能、功能,才能熟悉句子的長短、單復。學生作文,除課堂作文外,還可采用多種寫作方式。我每天要求學生寫日記,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做等通順地寫下來,另外結合課文訓練寫作。學完《和時間賽跑》,我要求學生利用文章里的諺語或再搜集有關時間的諺語、名人名言,寫一篇讀后感;學完古詩《絕句》,我要求學生發揮想象,把這首詩擴寫成一篇寫景的文章;學完《小獅子愛爾莎》后,我要求學生大膽設想,發散思維,寫出小獅子愛爾莎的續集,結果學生們寫出了《愛爾莎歷險記》《愛爾莎探親》《愛爾莎又回到我身邊》等豐富多彩的故事。另外,我還經常采用寫片段、改寫、縮寫、仿寫、觀后感等方式訓練學生的寫作,使得他們運用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大大提高了。
五豐富生活經歷
一個人的生活經歷越豐富,其語感能力也越強。“聽話聽音”便是語感強的表現。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應注意豐富學生生活經歷。我經常帶領學生感受一年中的四個季節。春天時,帶他們去野外尋找春天,學生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春天、評價春天;夏天時,帶他們去感受夏天的酷熱,體會暴風雨的無堅不摧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秋天帶他們去野炊、爬山,感受秋天給人們帶來的歡樂和富有;冬天帶他們堆雪人,打雪仗,欣賞雪景,領略自然界的無限風光。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并適時作補充。活動歸來,安排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獨特的感受全班一起分析、討論,以鞏固和豐富學生的觀察結果。
幾年下來,學生的語感能力明顯提高了。“綠色”在他們的思想中不僅僅是指一種顏色,還代表著春天,預示著希望,蘊涵著生機勃勃的活力,還代表著和平與歡樂;冬天在他們的眼里不僅指寒冷,還代表著孕育希望的季節。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縣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