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同溝渠里的水,如果要暢通無阻地長流清水,“源頭活水”很重要。作文之“源頭”是一種積累,它來自于生活,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學生將會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那么,如何將課堂教學有效地融入生活,提高學生作文的能力呢?筆者在平時注意慧心掘出作文之“源”——生活,讓作文教學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源,讓課堂成為學生與生活交流,與生命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們能夠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夠有創意地表達,從而寫出自己的個性,讓作文水到渠成。
一巧創生活情境,激起寫作興趣
我們就需要我們巧花心思,在教學中多動腦筋,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在指導寫一次活動前,我把全班學生帶到操場上分組開展拔河比賽,學生顯得非常激動,玩得也很盡興。回到教室后,他們依然興致盎然,津津樂道于那場比賽。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下這場比賽的過程及自己的感受,很多學生都寫得非常精彩。一個學生在習作片段中寫道:唐以奇是本組中最賣力的一個,只見他眼睛瞪得像銅鈴,臉漲得像個紫茄子,兩只手死死地攥住繩子,身子在漸漸地向后仰,向后仰……結尾他寫了自己的感觸:團結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不僅是拔河,做任何事都是這樣。由此可見,創設情境只要運用得當,便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習作的積極性。
二精選生活場景,豐厚寫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生活也是培植創新的土壤,生活的浪花能激發學生作文創新的欲望。
為了讓學生“源”自筆下路路通,我把一學期作文的訓練點梳理一遍,精選生活場景,見縫插針地呈現,激勵體驗,以豐厚孩子們的寫作素材,好使他們寫作時文如泉涌。
人教課標版語文第八冊第一單元的習作內容是寫“校園中的景、物、事”。“校園”是個老話題,如何讓學生寫出新意,愿意寫呢?我精選了我們班的包干區(花壇、跑道、梧桐樹三位一體),單就這一處生活的場景,就豐厚了寫作的素材。我與學生們一道打掃包干區,主動與他們在梧桐樹下游戲,相約在跑道上賽跑,在花壇邊躲藏……就是這樣特定的場景,卻有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有了深切的迥異的感受。
三再現生活體驗,表達寫作個性
隨著年齡增長,學生的生活閱歷不斷豐富,可這并不等于他們在每次作文訓練中都懂得選取恰當、典型的材料。他們甚至還會感到無從寫起,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認識生活和語文表達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學要讓學生進入課堂便走向生活,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生活體驗,增加生活積累。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生活運用中“易于動筆”,在生活的驅動下“樂于表達”,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
如在寫保護環境的習作前,我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到社會上了解環保情況;會攝影的學生就去有特色的地區照相,喜歡畫畫的學生還可以自發寫生,表達心目中的理想家園或者揭露一些環境弊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對環保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從而促進了生活體驗的內化。最后進行寫作,自然水到渠成。這樣一來,學生的習作充滿生活氣息,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折射出時代的光輝,題材之廣,構思之新,表達之巧,真讓人欣喜。
四回味生活滋味,領悟寫作妙訣
體驗與積累——詩人陸游曾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道出了從生活中學習寫作的妙訣,大凡寫作的靈感都深藏于生活之中,只有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才能獲得妙語佳作。這對作文教學不無啟發。生活是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要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指導學生關注生活,積累習作素材,并在觀察、感受和積累過程中獲得寫作的靈感。
交流與傾聽——當班上發生“新鮮”事,“警覺”的同學便爭先恐后地去索要《輪流班級日記》了。所謂“輪流”也是美其名曰,因為向來都是有人“爭搶”的。寫作時,這可是一個絕佳的“素材庫”。
思索與感悟——陸游還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只有學生“躬行”實踐,才會有深刻的印象,深切的感受。走向生活,是新課程背景下落實作文教學的必然訴求。筆者堅信:引導學生走向生活,通過觀察、實踐,寫生活作文,學生的作文便不再是胡編亂造、無病呻吟,而自然宣泄的是鮮活的生活故事、真切的個性思索與感悟。實踐證明,我如此一路走來,漸漸長大的孩子的作文中思索與感悟已經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
體驗、積累、交流、傾聽、思索、感悟——這“十二”字便是回味生活,寫就生活作文的妙訣。引導學生體驗、積累生活,交流、傾聽生活,思索感悟生活就一定能讓作文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濱江學校)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