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活的,動態的,充滿靈性的。課堂是具有觀察性的,也是可以診斷的。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學生活中,遇到突發情況,是否做到巧應對,真轉折,化解問題于無形,抓住契機,柳暗花明呢?在我的教學中,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急轉彎”。
場景一:順勢而導
那是一節作文課,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講作文的寫作方法,忽然一對蝴蝶飛了進來,翩翩起舞。學生們一下子叫了起來:“好美啊 ,真漂亮!”有的學生想象力豐富:“他們長得可真像啊,估計是雙胞胎。”甚至有學生在小聲嘀咕,“親愛的,你慢慢飛……”引來其他同學忍俊不禁。學生們的注意力緊緊追隨著蝴蝶,完全忽略了我的存在,似乎我是講臺上的雕塑。
我干脆清了清嗓子:“同學們,咱們干脆把它們抓住好不好?”
“好!”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我知道這是眾望所歸啊。
于是就發生了下面的場景,有的關窗,有的關門,學生們左撲右追,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圍追堵截。終于把蝴蝶抓住了,個個神采奕奕,得意洋洋。
我趁機對學生說:“請大家好好觀察這兩只蝴蝶,你能聯想到什么,猜猜它們此時在想些什么呢?”
“它們在想要患難與共。”
“它們很想逃跑,去欣賞春天的美好。”
……
學生們發言積極踴躍,不吐不快,這是我希望的。我覺得火候差不多了,就對學生說:“你們說得真好,那咱們趁熱打鐵把抓蝴蝶的經過以及抓到后的感想寫一寫怎么樣?”
“好!”
學生們立刻投入到創作當中,趁著興趣,借著熱情。我忽然有些感慨:“教師,學生,課堂是可以溝通的。
場景二:借題發揮
下午第一堂課,我在臺上似乎是一個演員,用我的表演盡量吸引學生的注意,來提高我的教學效率。忽然臺下鼾聲響起,我很想馬上把王南叫起來,厲聲斥責。學生們注意到我表情的變化,教室里靜悄悄的,學生似乎意料到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我忽然靈機一動,走到王南身邊,小家伙睡得正香,我于是對學生們說: “同學們,其實王南是在給我們上課。”
“上課?”學生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說:“要想把一件事描寫得生動,惟妙惟肖,就必須正確使用象聲詞。”我湊過去,把手罩在我的耳朵上,俯下身去,傾聽起來。學生們立刻被我逗笑了,王南也不好意思起來。
我說同學們已經清晰地聽過了,那么現在誰能描述一下酣睡的聲音。
“呼嚕……”
你們剛才笑得那么爽朗,用什么樣的象聲詞來描繪?
“哈哈……”
學生邊說邊笑,就在嘻嘻哈哈之間,牢牢掌握了關于象聲詞這個知識點。
誰說不能借題發揮?只要發揮得巧妙,發揮得有理就好。
場景三:順水推舟
小麗在我的指導下,把自己的作文改了又改,幾次大動“手術”,終有起色。我在全班學生面前念了這篇反復修改的作文。這是學生們意料不到的,驚訝地竊竊私語,滿腹狐疑的樣子。
“抄的!”
“對,肯定是抄的。”
“她不可能寫得這么好。”
學生們一副證據確鑿的樣子,似乎勝券在握。
我也順水推舟地說:“還真讓你們猜著了,確實是抄的。”
學生一臉愕然。
我接著說:“不過啊,這個‘抄’不是抄襲的‘抄’,而是謄抄的‘抄’。我可是親眼目睹了她的作文一次次易稿,一次次從稿紙本挪到作文本,正是這種精益求精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才有了這一次的飛躍。”
學生們一下子沉默了,似乎陷入了深思。為自己的莽撞和武斷,還是被這種精神深深地觸動了呢?
一句妙語,可以融化很多變故;一次轉彎,可以豁然開朗;一點智慧,可以畫龍點睛。
很多時候,墨守成規是對教學藝術的一種褻瀆。既然是藝術,就該有活力,有創造性,能夠最大化地點燃學生的激情,引起學生的共鳴,讓每一堂課都有別樣的精彩。課堂是可以盡情發揮的舞臺,而老師就是總指揮。期待我們的教學多一點“意外”,多一點出其不意,也就多一點意猶未盡。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珠光小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