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密不可分的。在實際歷史教學中,有些教師只注重了“導”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二者不能有機結合。這樣往往造成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思考,既不能使學生自主發展,也與素質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要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主動參與,自我調控、自我創造、自我評價,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就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如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教師要真正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確立學生作為歷史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第一,科學合理地制訂教學目標。新課程下,教學目標的設計和實施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觀念,突破舊的模式,實現開放性和多元化。教學目標的科學性不僅在于依據《課程標準》體現全面、具體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只有通過師生的交談,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制訂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也只有這樣,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體現其主體作用。各個學校不一樣,同一年級不同班也不一樣,同一班不同性別不一樣,同性別不同個體也不一樣。學生的層次不同就有不同的教學目標。
第二,將學生的自主活動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按自己的教學設計,一環一環地講解,從不關注學生的需要。主體性教學模式下,學生能看懂、讀懂的教師就不要再講,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要點明,否則就是限制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調動學生,促進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新。例如,必修2《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一章的內容,學生自己看書就能了解,教師就不必多講,應該鼓勵學生,通過文學作品、網絡媒體等渠道,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形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可以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例如,在《高度繁榮的宋元文化——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一節中,有一個重點問題:為什么宋元文化會出現高度的繁榮?學生在激烈討論中鍛煉了學生雄辯的口才,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突出了主體性,也發展了個性。
課堂是學堂,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后,合作學習便成為一種需要。教師要讓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例如,以述說四大發明在人類進程中的影響為例??砂讶喾殖尚〗M,每組任務明確,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收集信息,最后每個小組把各自的經歷、報告向全班介紹、交流。因為每個人會有各自體會,這許多體會的匯合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三,建立合理的學生評價體系。要鼓勵教師選擇和創造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提倡課堂討論,師生合作、生生互動??疾旖虒W過程,不僅要看教師對知識結構的把握和重點、難點的處理,更要看教師如何“導學”,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評價內容上應改變過去過多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的做法,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以及情感、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查;在評價標準上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價值;在評價方法上采用體現新評價思想的評價手段與方法,形成教師、家長、學生、管理者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每個歷史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都有自己更好的模式、更好的方法,只要教師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采取適當的方式,就會在歷史教學中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縣蓮塘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