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就要培養學生的能力。英語閱讀教學要突出“學”字,從讓學生“學會”轉到培養學生“會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一課前,指導學生做好預習
高中英語閱讀文章長, 難度大, 抽象概念內容多,形象思維內容少,語法現象較復雜。因此, 認真預習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學生沒任何準備走進課堂,那么學習肯定是被動的, 教師講解什么, 學生就聽什么; 教師演示什么,學生就看什么。這樣的學習有什么主動性呢?預習看起來是學生的事情,但教師的精心指導十分關鍵。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指導學生怎么預習,怎么寫自學筆記、提出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譬如安排學生針對有關問題做些準備,要求學生課前利用工具書預習生詞。
這里以預習 SEFC 1A The Olympics Games一課為例,可以給學生布置以下問題回去思考: What‘s the Olympic motto?What does it mean?接著讓學生就“the Olympic motto”的話題聯系自己的實際作些準備, 以便課上參與討論。例如,讓學生暢談2008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取得的成績。這樣,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入課堂,學習就能由被動變主動,教學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二上課, 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1.鼓勵學生踴躍參與。最關鍵的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發揮教學民主。教師要妥善引導,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為此, 要營造良好的參與環境, 寬松、和諧、融洽、平等的學習氛圍,留下足夠的參與時間和空間。教學不要“滿堂灌”,也不能“滿堂問”,學生能講的,要盡量讓學生講; 學生能自己動手的,要盡量讓學生動手。創造良好的參與條件,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在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互設情景,就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展開討論,以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
2.培養學生歸納理解的能力。開設閱讀課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在閱讀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不同題材、體裁的閱讀材料采取不同的歸納形式去歸納材料內容,快速、準確地獵取文章信息,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3.教學中應滲透人格教育。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高中英語閱讀教材是一套集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與實用性于一體的好教材。閱讀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語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滲透思想品德以及愛國主義教育。譬如SEFC 1B An interesting Life講述了歌星Bob Geldof實施了一個為非洲貧困地區獻愛心的計劃, 教師可這樣設計問題: 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Bob Geldof?引導學生談談幫助身邊貧困學生,為希望工程獻愛心,為災區人民出力,為建設祖國努力學習的情況等。對于此類問題的探討, 不僅培養了學生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環節。
在教學中還可根據教材需要利用討論等方式進行教學,融德育教育于教學中,這不僅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能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體現素質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三課后,擴大學生詞匯量,增加語言活動量,延伸閱讀空間
英語詞匯是學習的基礎,就像建筑的基石。擁有了一定的詞匯量,就是打好了學習英語的堅實基礎。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有賴于平時的積累。教師要指導學生首先掌握課本的詞匯,還要指導學生逐步增加課外詞匯量。
實行新教材改革后,高中每單元一篇閱讀課文所選的文章都是好文章、 精品文章。課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習俗、世界名人傳記,體育競技比賽、飲食衛生習慣等都有利于喚起高中生的注意和興趣。但是,從培養閱讀能力的角度來看,僅限于課文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絕不能只停留在封閉的教室里與狹窄的一本書里,而是要面對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以拓寬閱讀視角,擺脫傳統的英語閱讀教材的束縛,提高學生的能力。做法之一:每周選擇三到五篇難易適中、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讀物, 打印出來發給學生課后閱讀,并要求他們做相應的閱讀理解題。做法之二:在高中開設英語作品選修班。首先從材料的選擇上下功夫,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廣泛開拓題材范圍,從新近出版的英文報刊、雜志上精選閱讀材料,也可采用一些有聲讀物和視聽讀物(VCD,MTV,Video tapes,etc)。這些材料的特點是題材多樣,內容豐富, 且能把握時代特色,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作者單位:江西省清江中學)
責任編輯: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