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冒著大雪到井岡山參加初中語文“國培”學習。其間,來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師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效果問題都發(fā)出感嘆,語文教學改革效果不大,很多學生難以寫出一篇真實、精彩的作文。教師教得苦且累,學生學得煩躁且效果差。為此,我靜靜地反思了一番語文教學改革的狀況。語文教學改革之路漫長,恢復高考之后,課堂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思想的能力,課堂教學顯得十分死板。20世紀90年代前后,課堂教學仍在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掌握句子的結(jié)構(gòu)成分,而沒有讓學生注重體會字詞句的作用和表達的情感,沒有讓學生注意句子的積累和運用,沒有讓學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題。如今課堂上則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沒有注重說寫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作文往往是抄襲或模仿,寫出來的作文沒有血肉,沒有感情,沒有生命力。那么,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讓我們回憶一下當今的語文課堂教學吧。現(xiàn)在的語文老師大多數(shù)在課堂上狠抓閱讀教學,認真指導學生朗讀,精心引導學生品味字詞句的含義,帶領(lǐng)學生準確分析人物形象,啟發(fā)學生探究文章主題,閱讀時搞得繪聲繪色、精彩紛呈。一篇文章學完后,教師認為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心情快樂,很有成就感??晌艺J為正是這種教學模式導致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語文教學低效。雖然教師鉚足了勁進行閱讀教學,但卻忽視了閱讀的目的是什么這個簡單的問題——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言語表達的能力。若每篇文章閱讀之后,教師能夠結(jié)合學生實際,讓學生說一段、寫一段(或?qū)懸黄涛模?,做到閱讀和言語表達相結(jié)合,這樣的課堂教學就能扎實有效。若我們教每篇課文都能堅持閱讀訓練與言語表達訓練緊密結(jié)合,我相信一個學年下來,一定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想想看,以前光是抓閱讀不抓言語表達的教學模式,學生就認為閱讀沒有什么用,如果我們告訴學生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言語表達即提高說話和寫作的能力,學生就會帶目的帶需求去閱讀,那么后者的閱讀就更主動,更有效果。這種閱讀就能很好地引領(lǐng)學生的言語訓練,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聽說讀寫完美結(jié)合的高效率的課堂。打個簡單的比方,閱讀就是磨刀,言語就是砍柴。如果我們只讓學生磨刀,不讓學生砍柴。學生就覺得磨刀沒用,何必花那么大的工夫去磨刀呢?我們必須讓學生磨一次刀砍一次柴,這樣,學生目的就明確了,學習語文就有動力了,課堂效果就好了。
現(xiàn)在有些專家學者都有同感,就是當今的大多數(shù)大學生甚至研究生,語文能力都不如六十年代前的高中生。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閱讀教學和言語教學脫節(jié),教師肢解文章,把文章分割了之后再教學,或?qū)W生牽著老師的鼻子走,學習缺乏整體感,不能深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的生活單調(diào)。語文的根源來自于生活,脫離了生活的語文是空白無力的。六十年代前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既有豐富多彩的校外生活(比如到工廠去參觀,到農(nóng)村去體驗生活),又有校內(nèi)生活(比如文藝隊、通訊組、制作小組、體育隊等),接觸的東西多了,可寫的東西也就多了。而如今的學生只有狹窄、單調(diào)的家庭和學校生活,且學校生活因為安全問題變得更加單一了,學生只能寫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教師不能組織學外出活動,學生寫的內(nèi)容也就很單調(diào),天天寫這些內(nèi)容就更加煩了,所以他們沒有動力學語文,語文能力自然就差了。
最后一個原因就是閱讀量少。閱讀課外書可以增長很多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積累更多的語言和寫作素材,打開廣闊的視野。可現(xiàn)在的學生閱讀量少,只閱讀教材,什么教輔資料基本上不閱讀,更不用說去閱讀課外名著、小說等。充其量只閱讀一下同齡人的作文,便于寫作時模仿。
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閱讀的時間少,除了有學生見縫插針看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外,大多數(shù)學生只在假期或在雙休日老師要求做摘記時才閱讀一些,其余情況閱讀時間幾乎為零。究其原因,多數(shù)認為是每天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尚且覺得時間緊迫,沒有時間放到課外書上。至于課外閱讀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幾乎全體學生都認為課外閱讀可以開拓知識面,增長見識,尤其對提高語文成績效果明顯。這說明了學生普遍認識到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只要稍加引導,相信會形成一種好的局面。我們期待這種局面早日出現(xiàn)。
最后,我以一個一線老師的身份呼吁:語文教學改革要注意閱讀和言語訓練緊密結(jié)合,要讓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生活、感悟生活、書寫生活,要加大學生的閱讀量。這樣,教改的步子才能踏實有力,教育的前景才能一片光明。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附中)
責任編輯: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