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中的對話是以文本、學科信息資源為背景,以語音為媒介的相互溝通;是由教師和學生各自的知識結構及經驗為基礎,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心靈對接、意見交換、思想碰撞,實現多元共鳴,以及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與精神啟迪的教育方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這里的對話已經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音的交流,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在延伸,也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
對話原理
奧地利教育哲理家馬丁·布貝爾認為,對話是人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人的語音特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思維成長及相互影響。對話教學原理的倡導者、德國學者克林伯格,他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據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準。在他看來,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這就是教學對話原理,語文教學對話就是建立在這一原理之上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思維相遇,精神耦合,情感共鳴的存在。在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多元作用,相互影響,以達到教學相長,師生和諧和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人類情感的表達,思維的表述都是必須以語音或話語的方式來傳達。在人類運用語音功能進行信息傳遞表達自我需要、描述生活、闡述認識時,如果它能夠構成獨立、完整的意義,那這種語音傳遞就是對話。
語文教學中的對話
語文教學活動是以教材為范本開展的教學互動。語文課文是教師傳授知識的載體,是學生習得語文知識的途徑,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去理解、感悟文本,不斷擴展自我世界并發現生活的意義。
與文本對話,是學生主體與文本內在的含義的相互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是形成同境與共鳴的過程。
所謂同境,即葉圣陶先生所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讀書就要在符號文字的導引下,進入文本的意境、情境,到作者思維中的境地里去,見作者之所見,聞作者之所聞,在對話中,結合自我知識結與認知形成情境中的相同,形成頭腦中的影像。
所謂共鳴,即情感與觀點的認同。學生基于同境,感作者之所感,悟作者之所悟,對課文描寫的情境,對文本所涉事物的真假、善惡形成鮮明的個人認知,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是教學活動從文本的里層走進深層的表現,也是從文本走入生活、走入思想的表現。
讓學生對文本產生同境和共鳴效應,對語文教師有以下要求。
一對文本要有獨特的見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領悟文本靈魂,準確把握文章特點,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如《凡卡》一文,凡卡在莫斯科的學徒生活十分悲慘。一個9歲的兒童成了鞋匠的勞力,不僅僅他做的事很多,而且連吃的食物也不夠。寒冷的冬日沒有床沒有被褥。“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頓毒打”、“老板娘拿魚嘴直戳我的臉”、“伙計們打發我去打酒”。挨打、凌辱是他的生活,卑微、失望是他的切身感受。作者不僅寫出可憐的凡卡,通過寫信給爺爺,祈求他帶凡卡離開莫斯科來體現凡卡命運的悲慘,還通過老板、老板娘、伙計們、小崽子與凡卡的對比,反襯出人物命運的截然不同。
教師在對話前,應摒棄傳統的一元化和先入為主的思維習慣,先讀透教材、教參,再設計教案,引導學生自主感悟文本,否則,教學活動只能畫地為牢,失去對文本的獨立審視。多元化、多角度的文本解讀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感受的表現。
二要有引導對話的能力
對話是民主的,因而是開放的。學生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不盡相同,教師要善于在各種各樣的信息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并研究下去,提升對話的意義,同時也要敏銳地發現對話中的錯誤。對于錯誤,不宜逢錯必究和當場批評回應,教師應分析對話,予以正面肯定,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思考,在保護交流的安全感后,再進行可持續性對話。因此,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善于發現,善于啟發,善于引導。
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獨立與文本進行對話。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充足的時間與文本交流,這個過程不單是對文本的解讀,還包括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增加知識積累,習得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逐漸學會學習方法,等等。鑒于這一要求,學生和文本之間對話要充分,在對話過程中要求對文本進行思索。當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后,自己有了底氣,課堂上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才可能呈現活躍、豐富的氛圍。也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平等對話的良好外部環境。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黃麟鄉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