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來的《思想品德》到今天的《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大變臉”讓我們耳目一新。那可愛的卡通畫,精美的生活照,生動的故事情節……教師拿到教材時仿佛春風拂面,那份欣喜和激動無以言表。是啊,這本編寫精美的教材對于我們一線的老師來說,無疑是一大喜事。新教材的誕生強烈沖擊著教師原有的教育理念,一部分教師因一時難以適應而茫然無措;一部分教師雖然感到原來固守的一些教學行為必須改變,卻因為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而迷糊了品德課的教學目的。
新課標指出,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課程資源不應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而要讓學生廣泛接觸、了解社會,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因此,教師在面對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時,要有慧眼,善于洞察資源,充分、巧妙地利用和開發各種有效的課程資源。
一 、因地制宜,補充本土資源
當品德課程的教學內容觸及學生生活的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時,具有“本土”化特征的鄉土資源成為了一道特殊的風景線,越來越被教師重視,并積極發掘,用于教學,讓濃濃的鄉土情帶給品德教學別樣的滋味。
在教學《我們的家鄉》一課時,教師課前可讓學生通過調查、走訪、查閱書籍、上網閱讀等途徑了解到許多這方面的資料,如路名的由來,八大山人的故事,南昌起義的史事,等等。課堂上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講故事、快板、三句半等活動,把相關的內容表現出來,這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接受了家鄉文化的熏陶,對家鄉產生了更深的感情。
二 、 因勢利導,補充生活資源
不同的學生其生活經歷、生活經驗、生活方式等都不盡相同,因此在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中,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生活實際需要,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共性,還要關注個性,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1.從學生實際出發。在教學四年級上冊《今天,你安全嗎》時,我結合學校實際,講解了校規和制定校規的緣由,以及近期學校發生的不安全事故,使學生了解校規,更能遵守校規。例如,為什么學生不能在走廊上追打?因為學校人多走廊窄,課間,同學們有的在走廊上做游戲、有的穿過走廊上廁所等。如果有學生在走廊追打玩鬧,一不小心就會發生碰撞,引發安全事件。
2.從時事出發。學習《當災難降臨的時候》這一課時,我把抗震救災的內容搬進課堂。播放視頻,組織討論,再把報紙上的有關文章讀給學生聽。當讀到一位母親把兒子保護在身下,用手機發出短信“媽媽愛你”時學生們泣不成聲,我也哭了。之后,我針對當時汶川大地震的情形,課后組織學生將自己制作的精美愛心卡、繪畫作品、寫給災區小朋友的祝福等,在六一之前寄給災區小朋友,提前祝他們節日快樂!
三 、 因標定位,補充活動資源
課堂教學效果顯著,其根本原因是目標定位準確,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補充課程資源要從課堂的教學目標出發,讓開發的課程資源服務于課堂教學目標,讓開發的課程資源服務于課堂的教學目標的達成。
以教學一年級上冊《過新年》為例。這篇課文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既增長學生的社會文化常識,又激發他們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我布置學生課前收集家鄉和各地有關過新年的圖片和資料,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了解他們小時候過新年的小故事。我也從上網收集了不少有關新年的民間傳說。教學時,我組織學生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匯報交流。在學生談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小時候怎么過新年的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匯報順勢引導:“長輩們的生活比我們差,我們現在的生活幸福無比,祖國正在日益繁榮?!?/p>
以上這樣的教學資源開發,都是圍繞“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這條教學目標而展開。本課的教學目標也在孩子們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有效活動中得以實現,寓教育于活動,在活動中感受、體驗、表現。通過這樣生活化的活動,通過今昔過新年的對比,在無痕的教育中培養了孩子們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學生不放松?!边@是我十幾年來品德教學的一點體會。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把品德書讀厚?品德課程的核心就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因此,要從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實效來考慮,不能為了追求形式而盲目開發,也不能因“流行趨勢”而盲目跟風。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做到尊重學生,立足“課標”,用活教材。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進賢門小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